李疑點頭,“阿螢來信說爭取明年打到金鑾殿。”
胡志國抿了口小酒,“這日子是越過越有盼頭,我們永慶這邊的糧已經下調到十三文一斗,我胡志國活了半輩子,還是頭一回見。”
李疑“鹽價也要下調,估計壓到一百四十文一斗,以后待各方局勢穩定下來,把糧價控到七八文一斗,方才能刺激當地的人口增長。”
胡志國點頭,“是這個理,這些年戰亂,各地的人口銳減大半,想要讓底下的老百姓多添丁,除了世道太平外,還得讓他們有溫飽,兜里有盈余,方才能促進添丁。”
兩人都是治內的一把好手,深知底層的不易。
永慶是他們的發源地,可以說當地的治理極具代表性。
現在郡內糧食充足,教育也跟上了,商貿往來頻繁,鄉縣的物資豐富,道路四通八達,世道太平法治清明,案件也大大減少,是俞州所有郡縣要效仿的典范。
以后東州梁州青州也會走同樣的路子,把永慶的模式復刻過去。
翌日兩人前往鄭曲他們打下的城池辦差,因著知道要打豪紳惡勢力,姜懷等人索性攻下一座城后順便就把當地的豪紳和地頭蛇強盜土匪那些一并清理了。
這樣胡志國他們過去了直接下放土地,速度要快捷得多。
鄭曲和姜懷聯手協作,但凡收服一個地方,當地的兵丁就全部收編走,只留少許給胡志國他們差遣。
當地老百姓對俞州軍的入侵一點都不抵觸,因為他們不會亂殺無辜,只針對當地惡霸和有錢有勢的人。
畢竟對于這些窘困的老百姓來說,他們處于被盤剝的階層,自然盼著上頭能劫富濟貧。
通常打下來的城池無非是兩個套路,取締徭役和土地下放。
后頭的人跟不上,前頭的人則先替他們把豪紳手里的田地充公,下放通告讓當地修路擴寬,盡早取締徭役。
昌元郡這邊的老百姓頂著烈日擴寬修路,趁著休息的空檔,人們坐在樹蔭下嘮嗑。
他們七嘴八舌議起永慶那邊的糧價,一斗比這邊足足少了十文錢,且官鹽也便宜不少。
想到以后土地下放,他們的日子也會跟永慶那邊一樣,人們似乎覺得汗流浹背也值了。
一婦人拿汗巾擦臉,說道“永慶那邊的軍爺說他們當地的縣里到處都開辦了學堂,以后連鄉下都會開辦,我可盼著吶。”
她旁邊的男人道“學堂好,日后娃娃們也有了出路。”
“是啊,我們這輩人吃些苦頭沒什么,就盼著自家的孩子能謀得一份前程,莫要再像我們這般活得稀里糊涂。”
“等上頭把土地分到手里,日子不就有盼頭了嗎”
“衙門說把路修好了就取締徭役,我就想不明白,咱們村的路挺好的,何苦還要擴寬折騰”
“嗐,聽說是為了方便以后的商賈和衙門運送物什,話又說回來,路擴寬了,咱們自己出行也方便。”
秋老虎一過,天氣便漸漸涼爽起來,永慶這邊的昌元、遂慶、巴城和云安等地陸續被鄭曲等人攻下。
而另一邊的甘宗群大軍則沿著廣郡橫掃,從懷澤、龍營、平盧掃到益州。
因著手里握著強兵悍將,沿途郡城多數都俯首稱臣,不敢與其抗衡。
奉三郎也從魯郡往江原方向攻占。
三支隊伍一路攻打一路收編兵丁將士,但凡愿意投誠的就收編,不愿意的就用武力打服,簡單粗暴。
秋日時俞州軍以極快的速度擴張,趙雉在梁州那邊留下三千兵由程大彪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