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的話,太守騰很快就能攻克韓國都城,收繳其全部土地,新制一個“潁川郡”出來。
潁川人杰地靈,扶蘇執政后此地出過不少英才。
軍報中寫明了太史騰出戰攻下的幾座城池名字,秦王政接過來看了一遍,回憶著韓國輿圖作為對照。
片刻后,秦王心情徹底轉晴
“韓國本就只剩一郡之地,再失了這些城池,須臾可破矣。”
扶蘇笑吟吟地說道
“如今于我大秦而言滅六國已不算難事,反倒是戰后治理刻不容緩。韓地與秦地距離近,教化起來相對輕松,日后楚、燕、齊等地怕是不會甘心臣服。”
秦王政不屑地說道
“一群烏合之眾罷了。”
如今唯有趙國能讓他忌憚一二,只因名將李牧不好對付。
燕齊兩國面對強秦毫無還手之力,楚國倒是有大將項燕。奈何國內貴族屈景昭三家與王族熊氏之間互相鉗制,必會為一己私利延誤戰事。
扶蘇十分贊同父親的看法。
上一世因為項燕和王翦將軍僵持許久,戰事一直未有建樹,屈景昭三家便懷疑項燕通敵賣國。
楚國境內一時間竟傳出了“項燕和王翦約好了一起在邊境當土霸王,糊弄秦楚二國”的離譜謠言。
此時還沒有“皇帝”一詞,否則就該說他倆要當土皇帝了。
最終項燕因流言和貴族們拖延糧餉的運送,不得不率先開戰,最后被王翦所破。
扶蘇也并不把這些只會拖己方后腿的敵人放在眼里,但六國舊貴族作亂是必會發生的事情。哪怕父親將人遷入咸陽就近看管,也很難抓光所有貴族。
除了貴族鬧事之外,另有當地黎庶與大秦語言文字不通,政令傳達難免受阻。
秦國沒有那么多官吏派往六國,少不得要繼續任用本地原有的官吏。那些人是六國舊臣,還能指望他們對大秦忠心耿耿嗎
好的政策頒布下去,他們不仗著黎庶不識字故意顛倒黑白借此抹黑大秦就不錯了。
像那種朝廷下令賦稅三成、官吏睜眼說瞎話強令黎庶上繳七成的事情,在天下一統后時有發生。多收的谷糧被官吏私吞,賦稅過重的罵名卻是朝廷背負的。
扶蘇將自己的擔憂一一說與父親聽,秦王聞言眉頭緊皺。
他不是沒想過這些問題,只是這對秦國來說是客觀存在的缺陷,短期內很難解決。他不可能憑空變出足夠的官吏來,只能暫時放任。
好在,這個問題在未來已經有了合適的解決方案。
扶蘇自袖中取出一卷帛書,這是他提前寫好的應對之策。經過他二十年的改進,整個官吏選拔的體系已經趨近成熟了。
秦王政展開一看
“選取庶民教導他們習字”
庶民的崛起對于貴族世家來說是一種威脅,但這種威脅在秦國被減弱了。
因為大秦所有庶民都能通過軍功上位。
有能耐的話不說封侯拜相,至少做個百夫長、千夫長之類的小官綽綽有余。
秦人早已習慣了這從商鞅變法開始施行的政策,即便是貴族也不再對此嘰嘰歪歪。
先在秦地挑選聰慧的少年教授秦律和別國語言,到時候專門派往對應地區為官。
這對秦國勛貴來講就是多給庶民分點肉湯喝,只要那些人擔任的都是普通小吏,根本威脅不到自己的地位。
打仗還能靠著軍功強行擠入上位圈,為官卻沒那么簡單。朝堂水深,要世家貴族排擠這些沒有后臺的庶民太容易了。
其實大秦如今的高位將領大多也有個貴族出身,真正連姓氏都沒有的庶民并不多。庶民能攢到的軍功有限,很多時候千夫長一類的職位就是他們晉升的上限了。
但秦國黎庶不在意這些,對于他們來說能當官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誰在乎是不是小官哪怕只是個十夫長,也能叫家里脫胎換骨、過得寬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