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官來報
“趙國兩月前就不怎么下雨了,偶爾才降一點細雨。到了這個月,干脆滴雨不下,周遭河流也有明顯的水位下降。”
很多人對大旱其實是不太敏感的,農人倒是關注得多,權貴卻不怎么關心。所以經常要到河流水位明顯下降的時候,才會猛然警覺許多天沒下雨了。
探子原本也沒想到這次的旱情會這么嚴重,不知是他沒關注的緣故,還是水位就是飛速間降低的。反正等他發現的時候,已經有一些河的支流斷流了。
再這么下去,恐怕稍微細一些的河也會斷流。
趙國境內沒有黃河經過,位置又靠北,本來就比較缺水,現在是連調水都找不到從哪兒調。
不過趙國就算坐擁黃河,估計也是不會去向各地調水的。頂多是黃河邊上的百姓日子能好過一點,保住大部分收成。
扶蘇回憶了一下,七國好像都沒有調水的先例。
大約是運輸工具不夠方便,不像他登基后那樣,大力發展墨家機關術,運水運糧都輕松了很多。
秦王政放下奏報,
示意侍官退下。
他對扶蘇說道
“趙國今年恐怕收不上來多少糧食,明年即便是春耕,也不一定拿的出良種來。”
這樣的話,就不必顧慮春耕的問題,可以多打幾個月了。
秦王政之前就想說,打仗哪里是說停就能停的。要是春耕時正好趙國士氣大潰,總不能放過追擊的大好時機,就為了停下來讓兩國庶民完成春耕吧
左右秦國有耕牛,大秦又不會耽誤耕種。
可最終秦王政到底沒說出來,也不知是不是不想打擊兒子的積極性。
這會兒的秦王政還沒生出“全天下庶民都是寡人子民”
的想法,畢竟趙國士兵就是從趙人里出的。趙人活下來的越多,秦國想打勝仗就越難。
他不是不懂日后吞并了趙國,這些就是大秦的勞動力。可那也得吞并再說啊,總不能為了趙國青壯就去消耗秦國青壯的性命。
扶蘇沒有為自己的決策辯解什么。
打仗上面他確實會不自覺多顧慮一下庶民的死活,實在是在位一十年,把全天下當自己所有物的思維模式很難轉變過來。
不過打仗能不能說停就停這一點,其實扶蘇是知道的。他刻意留了這么個破綻在,而不是盡可能完善地說“若是能停最好停下去春耕,若是不成那便只能苦了黎庶”。
之前表現得太好讓扶蘇覺得自己需要收著點,適當地犯幾個小錯誤無傷大雅。
秦王政卻有些不滿意
“上回的行軍安排不夠妥帖縝密,沒有考慮到趙國受災的情況。下一次不可再這樣行事了,計策謀劃時要考慮多方面。”
這明顯是吹毛求疵,畢竟秦王政自己都沒考慮過極端情況。
所以他想說的壓根不是兒子沒考慮到大旱,而是兒子沒考慮到戰爭不是說停就能停的。
扶蘇聞弦歌而知雅意,立刻認錯
“是,扶蘇受教了。”
好吧,看來父親不想看到他有疏漏,小疏漏也不行。
面對父親這樣的高標準嚴要求,扶蘇只能點頭答應。好在他從小就是這么過來的,又有多年經驗,倒是沒感覺到什么壓力。
回到自己的寢殿之后,扶蘇從暗閣里取出一卷帛書。
展開一看,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扶蘇還記得的過往事跡。其中屬于秦王政十七年的那一部分,最后一條赫然便是“趙國大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