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他做什么”
扶蘇答道
“他能幫李斯改進隸書。”
秦王政聽罷點了點頭,什么都沒說。
蒙毅站在旁邊聽得滿頭霧水。
公子是怎么知道這個無名小卒可以改進文字的隸書又是什么文字名字誰起的
可惜王上對于這些一點都不感興趣,沒有探究的想法,他也不方便多問。
午休時,秦王政倒是問起了秦律修改的事情。
這件事壓了好幾天,秦王政一直在衡量是否推行。最近終于下定了決心,但還想聽一聽兒子的分析。
改版的秦律日后肯定是頂替了原本這個嚴苛秦律的,這一點從扶蘇的反應里就能看得出來。但戰時改律法是大忌,扶蘇不可能連這都不明白。
那么所以原本的秦律到底在六國故地造成了哪些負面影響,讓他等不到大一統之后再同意推行,秦王政需要一個盡可能全面的總結。
扶蘇心知父親是站得太高,精力都放在了大事上。很多時候難以看見底層庶民的情況,會有這種疑問并不奇怪。
有些事情扶蘇也是等到后來發生了才意識到的,在此之前沒料到情況那么嚴重。
扶蘇先挑著講了幾個比較重點的問題。
“秦律條例嚴明,然而有些懲罰卻過重了。犯了小錯也動輒罰一甲,庶民根本出不起這個價錢。”
一甲就
是一副甲胄。
舉個例子,路上遇到賊人作惡沒有及時制止,就要被罰二甲。
正常百姓買一副甲胄給家中兒郎上戰場時使用都很困難,哪里能出得起這么重的罰金
可是被罰了又不能賴賬,那么除非將家里人口賣作隸臣妾換錢之外,就只能選擇上戰場殺敵抵債了。
所以秦人好戰,一是為了靠服兵役抵罪,二也是想借著殺敵獲得獎賞,改善家里的條件。
秦人習慣了這種生活模式,苦是苦了點,刑罰也嚴重。但是只要有仗打,日子就能繼續過下去,問題不大。
反觀六國黎民,他們哪里習慣得了這個動不動就罰一甲,家里有礦經得起這么罰啊拿不出錢就要被抓去當兵,這簡直不讓人活
六國之民對當兵沒什么好印象,很多時候都是被強行爭去充軍的,一時半會兒習慣不了靠這個賺爵位的制度。
“這只是六國黎庶的反響,還有秦人,天下一統后也深受其害。”
有仗打的時候,犯了法可以靠打仗脫罪。天下一統之后那可就不一樣了,沒仗打就得實打實地花錢消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同時也為了解決平民晉升渠道堵塞的大麻煩,始皇決定北征匈奴、南伐百越,強行開辟新的戰場。
可,匈奴那邊的土地多為鹽堿地。
庶民打仗還有一個目的就是想多分點地,匈奴地盤又遠、又不適合耕種,自然會鬧得黎庶怨聲載道。
而百越呢,那里的地倒是肥沃了。卻有另外的大麻煩,毒瘴橫行,氣候差異巨大,而且同樣地處偏僻。
“商君當初設置如此嚴苛的懲罰,是為了疲民。庶民不斷奔波在耕種和征戰的路上,就沒空生事了。”
但這個政策,只適合戰爭之世。
要解決庶民為了脫罪去打仗的問題,就得削減懲罰的力度。要解決庶民階級晉升的困難,走不通武將的路子,就得換文官選拔。
距離天下一統只剩九年。
九年的時間,能用來推行這兩項新的政策,也不過是堪堪夠用。
不是不能加快速度,而是最好不要。速度越快,留下的弊病越多。后續還要花很多精力去補救,倒不如提前穩扎穩打地推進。
秦王政聽罷,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