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的談話之后,秦王政正式下達了在韓地推行新律的政令。因是托詞為過渡之策,朝野上也沒什么人反對。
韓人原本心驚膽戰地等著傳說中的嚴苛秦律推廣開來,結果在扶蘇有意安排的鄉人解說之下,得知韓地用的是寬松的新律,簡直震驚了。
“秦國有這么好的心”
大家都不相信,在他們印象里,秦人都十分野蠻粗俗,根本不講道理的。
可新律擺在那里,扶蘇特意讓人用新紙印刷了好幾版不同文字的秦律張貼在了官衙墻上。
那么多人里總有識字的,自己去看就知道是真是假了。
更有住在秦韓交界處的韓人,他們這邊語言隔閡不像其他地方那么深,還是能夠彼此交流的。
只要詢問一下對方要遵守的秦律,就能發現自己確實占了便宜。不多時就開始有秦人羨慕他們律法寬松了,抱怨自家前不久才因為犯法被罰了一甲。
漸漸的,韓人心里生出了一點隱秘的高興,仿佛占了什么便宜一般。
氣候漸漸入了冬。
冬季無事,朝堂上清閑了下來,每日朝會開始為一些雞毛蒜皮吵架。
連吵三天沒什么要緊的小事情之后,眼看著秦王政要不耐煩了,終于有人跳出來說了一件大事。
這位侍御史上來就道
“啟稟王上,臣近日命人尋訪各地官學,發覺事情不太妥當。”
御史臺擁有監察百官的權利,從上到下分別設有御史大夫、御史丞和御史中丞、侍御史。御史大夫權利僅次于丞相,兩位丞則是御史大夫的副手助理,侍御史則是底下的普通成員。
不是所有侍御史都老老實實監察犯錯官吏的,有些人就是想搞個大新聞,于是容易插手不該他們參奏的內容。
這位侍御史不知為何盯上了大秦的官學,而且看樣子對官學現狀很是不滿。
秦國原本就有官學,是用來培養小吏的。官學中的學生并不全是貴族之后,也有表現優異的庶民。
但眾所周知,比起文,大秦更重視武。所以這種只能培養小吏的官學存在感非常低,也沒養出什么人才來。
最好的佐證就是如今大秦朝堂上有名有姓的官員,基本都是六國之人。
所幸扶蘇如今的要求也只是培養小吏而已,天下一統之后缺的正是小吏而非高官,秦國官學已經夠用了。
只是基于大秦如今的社會現狀,秦人比起上學可能更青睞的還是上戰場。而且之前擴大官學規模的時候,又恰逢滅韓之戰,根本找不出太多能上學的男丁。
所以這位侍御史探訪到的官學情況,就大大出乎了他的預料。
扶蘇有一搭沒一搭地聽著這老頭用一驚一乍的口吻譴責官學胡鬧。
“入學的多為女子,幾乎見不到多少男丁”
侍御史對這個性別比例十分不滿,他作為男人,感覺到了威脅。
秦王
政聽著他洋洋灑灑挑刺了一籮筐,
心里頗為不耐煩。
嫌棄女學生多,
你倒是自己去找男丁來上學啊,男丁不要上戰場的嗎真以為秦國遍地是男人了
懶得搭理這個老家伙,秦王政直接看向兒子,示意他自己來回應。
官學性別比例失調的事情扶蘇早就和父親通過氣了。
可能是拜之前上百年嚴法管束所賜,如今的大秦子民有一種很樸素的實用觀念那就是做選擇的時候一定要選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具體表現如下
每一家的孩子數量是有限的,好多人家還因為常年打仗死了不少兒子,所以大秦平民階層普遍陰盛陽衰。
沒多余的兒子怎么辦呢那就讓女兒頂上唄。
于是,在聽說學堂包口糧和住宿之后,平民們就愉快地把家里適齡的孩子都送去選拔。
平民們想著,但凡選上一個,就能給家里節省一大筆開支,選上的越多自家能占的便宜就越多。
要是孩子學得快,提前當上了小吏,說不定還能讓全家沾光呢。
這么一算,只送一個孩子過去太吃虧了,當然要全送。送的越多,被選上的幾率就越大嘛。
他們這樣的想法最終導致了參與考核的平民里少女占比極高,而女性在智商上又不比男性差,所以經過公平的考核過后,留下來的女學生數量自然十分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