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反正是管不了這個兒子了。
對方不知道活了多少歲,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想要掰回來,談何容易。
而且就算現在看似說服了兒子,那也沒用。他肯定比兒子先離世,等他一死,兒子繼承了王位,誰還能管得了這小子
隨他去吧。
又不是小孩子了,當了那么多年秦王,扶蘇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會沖動行事的。
秦王政擺擺手讓兒子消停點。
他不管扶蘇怎么想的,扶蘇也少來洗腦他。有這功夫多看兩封奏折,比什么都強。
扶蘇乖巧地閉嘴了。
時間過得很快,派往韓地的秦吏在當地適應得不錯,看樣子再過幾個月就能徹底上手了。
其實韓國和秦國打交道的次數非常多,畢竟它就堵在大秦東出的道路上。這些年來被大秦左啃一口右啃一口的,啃到滅國時只剩下巴掌大點的地方了。
也就是說,大秦其實對于接收韓國的地皮和人口很有經驗。相比于其他地界,同化韓人是最簡單的一關了。
不獨是韓國,居住在各國交界地帶的黔首都差不多。
戰國時期大家互相攻伐,邊境城池變動極大。
哪怕不算那些被戰國七雄吞并的小國,光看七雄各自占有的本國城池,也時常能夠看見歸屬權的變更。
今年打了仗,趙國贏了,于是魏國割幾座城給趙國。明年魏國來復仇,趙國輸了,割另外幾座城還給魏國。
還的都不一定是之前搶來的那些。
六國黎庶今年是趙人明年是魏人,過幾年又變成了齊人、燕人這么折騰下來,誰還有國家歸屬感啊要不是周天子實在沒有存在感,大家可能更傾向于自己是周人。
所以那些叫囂著要復國的,懷念故國的,除了各國貴族之外,也就是長期居住在遠離戰亂地的黔首。
越靠近國都的,可能歸屬感越強。
韓國除外,韓國只剩個國都了。
扶蘇并不擔心那些戰亂地帶的庶民會生事,他們才是戰國時期真正飽經風霜的人,天下能再無戰爭他們求之不得。
但是太平地界的那些就不好說了,這些人尋常也就是應付一下征兵,自己的家園不怎么受到侵襲。
可若是大秦的徭役太重,讓他們對比之下覺得還不如六國時期服兵役的話,那他們就可能會鬧了。
好在,庶民大部分時候鬧不起來,需要有個領頭人。
所以遷走貴族是必須的,大部分動亂都是貴族起的頭。只是全部遷入關中,隱患也很大,那些人在關中也很能鬧事。
關中是大秦的政治核心地帶,鬧起來對大秦的影響太大了。尤其咸陽附近和函谷關一代,絕對不能給他們機會接近。
扶蘇皺眉看著輿圖。
若是把貴族遷到西北蠻荒之地,確實可以防止這群家伙折騰。但,那里接近諸戎和匈奴,那群人倘若腦子
不清醒勾結外族,也是個禍患。
關中不行,西北不行,巴蜀就更不行了。
巴蜀是大秦很重要的糧倉,而且還有天險阻隔。他們在里頭把控住入蜀的道路,就能自己關起門來過小日子。
父親當年把人遷入關中還真是沒得選,不放在六國故地,那就只有關中。好歹關中有重兵把守,可以盯緊了那群人。
果然還是殺了最方便吧,就是無故斬殺那么多貴族,容易引起六國反彈。
扶蘇指尖輕點桌案,開始思索要如何借刀殺人。
能不自己動手是最好的,找個注定要死的家伙來背鍋。全程最好都不要有秦國插手,免得沾上一身腥洗不掉。
之前針對韓國逃走的舊貴,扶蘇的想法是讓齊王出手。齊王身邊的相國后勝收了大秦的好處,可以幫忙說動齊王犯蠢。
一事不勞二主,扶蘇覺得齊王建確實挺合適的。人傻,錢多,膽小,且聽勸。
但后勝不是傻子。
只殺一點韓人他能出手,殺光別國貴族,后勝是絕對不會干這種自掘墳墓的蠢事。要說服他這么做也不是很容易,倒不如想法子繞過他直接去忽悠齊王建。
論起忽悠人,哪有比縱橫家更擅長的呢
可惜秦滅六國之際,縱橫家隱退,基本沒人蹦跶出來找存在感,想抓個壯丁出來都不容易。
因為現在這個時機不好,給不了他們什么展現自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