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這次趕赴前線的目的就是勸李牧轉投秦國,目前成功了一半,其實已經可以回咸陽了。
但來都來了,不親眼見證一下趙國的覆滅,顯然有些可惜。更何況他還答應了替王翦坐鎮大營,總不好半路離開。
于是扶蘇安排了一隊人馬護送李牧前往隴西去尋南鄭公李崇,自己則跟隨大部隊朝邯鄲進發。
其實把李牧留在大營里比較穩妥,畢竟李牧還沒有徹底歸心,說不好會不會繼續想辦法逃走。只是帶著這位老將軍去邯鄲委實有些不近人情了,李牧大約也不愿意看到邯鄲被破的樣子。
王賁就不太贊同長公子的決定,但他勸了兩句發現沒效果,便識趣地閉嘴了。
扶蘇倒覺得李牧不會逃跑,別看老將軍嘴上還在死犟,其實心里已經認可了他那番說辭。
在意黎庶的人,心里總有種使命感。為了一己之私去阻攔天下一統、大家過上安定和平的日子,李牧做不出來這樣的事。
大軍抵達邯鄲的時候,扶蘇果不其然收到了南鄭公的回信,說是已經接到了李牧。
這些年秦趙掐架狠歸狠,秦國卻仗著函谷關天險保住了關中土地。偶爾被攻破一次兩次的,根本沒什么影響,絕大多數時候關中還是一片和樂景象。
隴西在咸陽更西邊的地界,那更是徹底不受侵擾了。倒是有一些西北戎族會偶爾犯賤,但他們著實沒太多戰斗力。
李牧一路從函谷關西行,橫穿了整個關中沃野。
他看見秦國庶民一片欣欣向榮,有鄭國渠、耕牛和新式種子。哪怕如今男丁還在外征戰,也沒耽誤春耕,家家戶戶臉上都帶著笑容。
依照長公子扶蘇的吩咐,這一路過去其實繞了點道。護送的士兵還特意帶李牧去看了那個被選出來制作藥丸的貧困縣城,讓他大吃一驚。
生意做起來還沒多久,所以家家戶戶倒是沒有閑錢修繕房屋、改善生活。除了經商用的道路被官府刻意修過之外,別的都還是老樣子。
庶民們家家都攢著錢想給男丁買套甲胄,寧愿自己依舊過苦日子。但精氣神是騙不了人的,一看就知道這個縣城的庶民其實不缺錢。
李牧駐足觀看了很久,士兵也沒有催促他繼續上路。
他詢問路過的老漢和婆婆家中情況如何,秦國徭役那么重,為什么你們還那么高興。老人家倒是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生活,炫耀自己又為家里娃娃攢了多少錢。
一位婆婆說
“我家人多,已經攢夠了給兒郎的甲胄錢。剩下的錢我們打算再攢一攢,給女郎多買點筆墨。”
官學目前是不收學費的,筆墨紙硯也。但是這些消耗品都有定量,庶民們聽說學問上的事情練得越多學得越好,就樸素地覺得應該自費多買點紙筆。
那可是改換門庭的大事,而且還不像上戰場那么危險。聽縣官說國君那邊缺很多官吏,只要努力,家家戶戶都有機會出個當官的。
天老爺
再沒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
李牧在這座小縣城待了一天,走訪了不少地方,問了很多事情。
官吏都不攔著他,看到他這個外人就當沒看見,似乎一點都不擔心他學會之后會悄悄告知趙國。
“你們長公子可真是夠奸詐的。”
dquo”
士兵不懂這個,他們只是聽令行事。長公子只提了要讓李牧走哪條路、去看看哪個縣城,沒說要入咸陽參拜。
他想了想,道
“左右已經到了隴西,將軍先去郡守府吧。若是有什么不妥,南鄭公會處理的。”
南鄭公都封公了,肯定比他們懂的多。
李牧
李牧發現和這些人一比,他的政治素養簡直不要太高。
但過都過去了,再折返回咸陽也不合適。最終李牧還是老老實實去了隴西,隴西這里偶爾也能打匈奴,比待在秦國腹地要讓他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