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大秦用了很多年的宮殿終究是跟不上天子的需求了,秦國需要一個更恢弘的政治中心。
這個新建的宮殿不僅擁有使用意義,更有政治意義。它將是大秦的門面,更是令天下歸心的政治工具。
于是大一統九年,始皇與眾臣商議,決定于龍首原西側建立新朝宮。之后便開始勘測、定稿、動工。
然而大一統十一年,宮殿才打了個地基,始皇卻猝然駕崩。為了趕始皇陵的進度,宮殿便被迫停工了。
一直到始皇陵修建完成、各地叛亂平定,秦皇扶蘇才重新拾起這項工程,終于在十五年后完工。
摒棄之前代稱的“阿房宮”,正式起了一個名字,是在秦二世五年,朝宮的外部宮墻和朝會要用的殿宇部分修好之后。
玄宸,不知父親是否喜歡。
秦王政看著圖紙上的宮殿規模,以及附近的咸陽城擴建規模,滿意地點頭。
這么大,一看就很氣派,名字也不錯,是他大秦的風格。
于是秦王政欣然點頭,又問
“一共要修建多久”
扶蘇遺憾地表示
“連城一起,至少二十年。”
秦王政
光修個玄宸宮自然要不了十五年,扶蘇是把重點放在了擴建咸陽上,放緩了宮殿的修建。
整個玄宸宮規模龐大,但也沒人說非得全部修完才能用不是
所以扶蘇想了個不是辦法的辦法。
他先把外框修好,再把需要開放給眾臣來往的門面部分修好。剩下藏在里頭的就慢慢修,反正外人也看不到,他們光看宮殿外部感覺氣派就夠了。
里面進度放緩之后,就能多出人力物力去擴充咸陽城。等咸陽城擴充完畢,再回來專心修宮殿。
不過當時的咸陽城已經經過大一統后始皇在位的幾年擴充了一部分,所以從頭開始要把它也算上。
秦王政惋惜地收起圖紙
“還要等二十年。”
扶蘇想了想,哄道
“或許不用,只要我們打好
基礎,也能提前一些。”
修這個無非是要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都可以提前準備。順便在滅六國的時候,盡量減少損耗。
開源節流,雙管齊下,就能勻出更多的民力投入到建設里了。更何況,工匠們也在努力改進工具技術等,可以在正式動工之后節省更多的民力。
除此之外,另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
城市的擴建很容易走彎路,倘若一開始沒預測好擴建規模,就會出現建到一半發現之前的設計出現紕漏需要修改的問題。
中途改設計稿那就很麻煩了,原先動工的部分要不要改是拆了重建,還是設計新稿的時候盡量遷就它們保持不變
無論怎么選,都會造成資源和民力的浪費。所以扶蘇直接照著上輩子的成品,重新修改了一版一氣呵成的擴建方案,也能在其中省出一大批不必要的損耗。
這些轉換過來,就是能壓縮的工期。
秦王政聽罷這才重新高興起來,便又喊來秦墨等專供大秦修建這些的負責人,與他們分享這份圖紙。
秦墨巨子看完圖紙詢問道
“我見圖中似有一些特意留出的部分,是為再次擴建做準備嗎”
這不是個非常完備的設計圖,因為當初大家吸取了第一次擴建完發現規模還是不夠大、隔兩年又要擴建的經驗教訓,預留了足夠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