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中令可聽過一個傳聞,是說魏國遷都大梁,全因被暴秦嚇怕了”
蒙毅“噗”
蒙毅因為家學緣故,對各國戰事很是了解。魏國遷都這個他曾經聽父兄分析過,現在突然聽到這么離譜的說辭,一時沒忍住。
事實上魏國遷都那會兒,最大的敵人不是秦國,而是韓趙。
是的,包含后來的弱雞韓國。
當時的
魏國擁有魏文侯留下的遺產河西、河內、已經大部分河東地區。這是哪里來的呢是從秦國搶來的。
想看無字驚鴻的在大秦當完美太子嗎請記住的域名
反而是韓趙,剛剛大敗魏軍。
趙國想殺了魏惠王,讓公子緩去做國君。韓王想分裂魏國,讓兩個人都拿一部分魏國地盤。
兩邊沒談攏,于是魏國趁機反攻,渡過了這個危機。
但他能贏不是靠魏國有多強,靠的是韓趙內訌。所以與其說魏國是被秦國嚇到了,不如說是被韓趙夾在中間給嚇到了。
要知道魏國舊都安邑很不幸地就處在兩邊的包夾之中,他們國家的地形有點奇葩,那時是狹長的一條,往南和往北不遠都是敵國邊境。
當然,魏惠王遷都還有很多政治考量。
比如繼續待在西邊打秦國沒意思,不如去東北打齊國。再比如遷都可以壓制公子緩的殘余勢力,鞏固自己的統治。等等。
總之魏國自己也想不到,一百多年后會蹦出來個王賁水淹大梁。
這都是吃虧在魏惠王出生太早上了,他要是生在白起那會兒,見證過白起水淹楚國別都鄢城,就會發現大梁有多危險了。
不過提前知道了也不代表能避免。
畢竟黃河她是真的很愛改道,萬一追著都城跑,那也沒辦法。
對吧,楚國的新都壽春
幸好黃河奪淮入海是一千多年后的事情了,不然還能再來一次水淹壽春。現在只有一個淮河,不太夠淹。
扶蘇想到這里,有點惋惜。
雖然水淹城池會死很多庶民,但直接攻城也會死很多士兵。總要有個取舍,扶蘇作為秦國太子,自然更心疼自家的兵和民。
那有沒有別的辦法,跳過水淹,破開城門和城墻呢
當然有火藥。
然而上一世扶蘇因為父親為丹藥所害,對方士存在偏見,直接驅逐了所有方士。直到很多年后,才偶然得知煉丹炸爐的情況,開始針對性研究怎么制作這種可以爆炸的東西。
到扶蘇駕崩時,研究也才開始沒多久,沒能弄出威力足夠的成果來。所以這一世重新收攏方士之后,依然得從頭研究,暫時指望不上。
扶蘇想了想,給王賁去了一封信。
他還是打算盡量救一救城中庶民,水淹是不可避免的了,但想要更多人活下來,也不是完全沒辦法。
庶民無非是被淹死、餓死、染病而死的。淹死的救不了,染病的也沒法控制,餓死的卻有救濟的余地。
更何況,情況也不一定會糟糕到這個程度。
大秦只要將城池泡壞就好了,水位不需要太高,可以給庶民留一條活路。
積水能三月不退,絕不可能是純粹的地勢原因。沒有秦軍故意修堤阻攔,積水早就慢慢流走了。
既然是自建的堤壩,高度當然可以控制。倘若城中百姓能在輿論煽動下抓住魏王逼迫其投降,秦軍也可以提前毀堤,疏導走積水,減少傷亡。
只是要達成這個局勢,需要多方籌謀。扶蘇只能盡量推動,不保證一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