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大軍進攻楚國北部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齊國。
齊王建翹首以盼多年了,終于等到了這一天。他激動地叫來舅舅后勝,分享這一好消息。
后勝立刻嗅到了利益,建議道
“秦王果然一言九鼎,承諾了要打楚國就立刻發兵攻打了。看來來之前沒有動兵,確實是糧草不濟的緣故。”
齊王建也想到了這一茬
“那舅父,你說之后要是秦國糧草還是不夠,會不會干脆就退兵不打了”
那可不行啊,他還沒讓楚王也遭受一番他祖父和父親的境遇,怎么能前功盡棄呢
不成不成,再給秦國送點糧草吧。
后勝當即把這個活包攬在自己身上,得到準話之后,就高高興興地去中飽私囊了。
給秦國送糧那肯定是要送的,但是趁機替自家撈點好處也不過分呀。
這也不能怪他太貪財,主要是他心里不忿。
當年齊愍王死后,太子田法章改名換姓逃到莒地太史敫家里當家奴。期間和太史敫之女生出了感情,田法章復國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迎娶這位女子。
這人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君王后。
君王后十分賢德,在世時約束齊國上下,與六國都交往誠信、以和為貴。在她的治下,齊國迎來了久違的和平,兒子齊王建也受她影響不愛興兵。
此后齊國一直到滅國,齊地都未經戰亂,富庶安平。
但是如此受人稱贊的君王后卻被其父斥責不配為人兒女,只因她“越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自與人交往”,認為她這是玷污了祖宗名聲。
說實在的,六國上下對此都十分不能理解。
女兒當了王后,還當得這么好,不夸就算了,還因為這種小問題在那里挑三揀四,簡直就是本末倒置。
最后大家討論了一番,覺得可能太史敫是個堅定的儒學支持者,學儒學傻了。
由此可見,儒學之風在齊魯有多盛行。
不過父親的不理解也不影響君王后,她是個孝順的好女兒,對待父親依然十分敬重禮遇。
君王后已于十幾年前離世,她父親離世還要更早一些。如今家中當家做主的不再是太史敫,而成了齊王建的舅父后勝。
后勝和他爹可不一樣。
他爹不慕榮華富貴,他慕啊。很難說這里頭有沒有父親過于固執造成的逆反心理。
本來家族可以早早地就依靠君王后獲取好處,都是他爹從中作梗。女兒特意送來的好東西,自己不要就算了,還要丟出去。
后勝就是一個大寫的心痛
現在姐姐已經去世,父親也管不了他了。外甥如此好騙,那還等什么
之前錯失的好東西,他要一一拿回來。那本來就是姐姐賞賜給家里的,他現在重新拿走根本不算個事。
雖然這次齊王建只說要給秦國糧食,但糧食后勝也不
嫌棄。偷偷摳一點下來,可以高價賣給那些逃來齊國的韓趙貴族,這樣不就能換成金銀財帛了
后勝賣糧的事情當然是瞞不住的,畢竟他又不能親自去賣,得通過一點渠道。
秦國在齊地建立的商圈最為發達,和達官顯貴家里基本都有合作。后勝是其中最大的一條魚,一舉一動更是明顯。
所以很快的,后勝倒賣糧食的消息就通過巴清的商隊傳到了酈食其耳中。
后勝突然賣糧,這個舉動十分奇怪。他哪里來的糧食又為什么要倒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