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蠻荒之地,只怕沒聽過多少美樂。以他的演奏水準,不信秦人不心動。
而以秦王和太子的囂張,當年他們的先祖昭襄王連趙王都要命令對方鼓瑟奏樂,更何況他一個小小使者
高漸離已經在筑中灌滿了鉛,但凡給他機會近距離為兩人演奏,他就可以揮筑砸死那兩人。
優美的筑聲果然吸引來了不少秦人圍觀,高漸離不為所動,依然沉浸在音樂中,仿佛只是一個單純的愛樂之人。
嘴上說去勸秦王的扶蘇其實根本沒去,他去六英宮逛了一圈,又回到太子宮中了。
侍人前來,將高漸離的反應訴說了一遍。
扶蘇慢悠悠喝完蜜水
“不必管他,讓他彈就是了。人家愿意免費為你們奏樂,有空的都可以去聽一聽,感受一番六國樂曲的熏陶。”
晚間帶著孩子們去父親那里蹭了一頓飯,然后將小崽子都趕回去睡覺,扶蘇這才說起燕國的事情。
秦王政記得高漸離這個人
“荊軻的結義兄弟”
之所以對他有印象,是因為當初扶蘇說起荊軻刺秦時,順帶提到了后來有個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這個高漸離同樣刺殺過父親,目的是為荊軻報仇。
秦王政原想在處死荊軻之后,讓燕國把高漸離也交出來。不過后來事情太多忘記了,沒想到對方居然自投羅網。
扶蘇則道
“我見高漸離此番前來,應當就是為了復仇。不過他是燕人,不一定肯輕易動手,倒不如
給他創造一個機會。”
秦王政立刻理解了兒子的意思。
若燕國未滅,
高漸離顧念故國會舉棋不定。可等到那個時候就太久了,
而且那時他再刺殺秦王,對秦國來說就沒了任何意義。
理想狀態應該是在大秦即將攻打燕國的前夕,高漸離刺殺秦王失敗。于是秦國大怒,以燕國兩次派使者刺秦為由,光明正大地發起滅燕之戰。
秦王政有點不高興
“寡人滅魏都沒找這么多借口。”
之前滅韓,那是韓國妄圖疲秦。滅趙,是秦趙世仇。到了魏國,根本沒找借口,想打就打。
他燕國算什么東西還要大秦找那么多理由
若非此前燕丹和荊軻成了笑話、攻魏又需要做準備,秦國根本不會放任燕國。至少要發兵攻打一場,給燕國一點教訓,否則大秦顏面無存。
上輩子李信就是在這次行軍中完成千里奔襲,把燕王喜追殺得遠遁逃竄的。這輩子省去了這場戰役,直接掉頭攻打魏國。
秦王政因此心里不痛快,這才頻繁讓大軍“異動”,嚇唬燕國,也算出一口惡氣。
扶蘇親自奉上茶水,熟練地哄人
“父親有所不知,燕地庶民遠比魏地不服管教,若不打壓下他們的氣焰,大一統后難以管理。”
所以秦國就得站在制高點上壓制燕國,把滅燕塑造成符合道義的。而且燕國屢次冒犯秦國,是他們燕國理虧,燕民就算恨秦也很難底氣十足。
燕國游俠最愛生事,拿著“道義”當名頭擊殺秦吏。如今燕國成了那個失去道義的存在,看他們還能扯什么借口出來。
他大秦沒有因為燕王和太子的愚蠢舉動遷怒整個燕國子民,燕人不該感恩戴德嗎
秦王政皺了皺眉
“游俠目無法度,日后必要以重法懲之。”
扶蘇贊同地點頭。
寬仁的律法那是給順民的,不服管教的暴民就別想了。燕地游俠他必要狠狠整治一番,沒了游俠擾民,當地的黎庶日子也能安定不少。
扶蘇又笑著命人將燕國送來的珠玉取來,與父親分享。
嘴上開了個小玩笑
“六國都傳秦王寵愛太子到毫無底線的程度,如何我見這些珠玉不錯,心中很是喜歡,父親可愿為我停止驚嚇燕國,叫易水駐軍不再異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