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進入秦國朝堂一事并沒有掀起多少水花,大家都知道這是遲早的事情。
天底下的人才就那么多,大部分都在六國朝中任職。完全摒棄不用原六國舊臣的話,就得慢慢等待秦國官學里的新吏成長起來,那樣效率太低了。
如今朝中有些臣子年紀已經挺大的,再過十來年只怕就要致仕。在秦吏能獨當一面之前,總歸需要一些人在中間接上。
秦王不會輕易讓六國舊臣擔任十分要緊的職位,可朝中又不是只有要緊的職位。
張平并不介意自己不受重用,他入朝的本意也只是為了保證韓人能在秦國有一席之地罷了。
韓侯走后他仔細思索了許久。
韓侯說的確實是有道理的,秦國朝中必須要有人能替韓侯說話。
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秦國朝堂里只有秦人。這很容易造成一個后果,那就是韓地的人才會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不被秦王接納。
如今秦國官學都是秦地的人入學,也幾乎看不到秦國在韓地趙地設立官學。會出現這個狀況,不就是因為秦王信不過六國舊民嗎
韓國根本不可能復國,他們身為韓臣,不能沉浸在滅國的痛苦里,必須要替剩下的韓人做打算了。
至少,盡快爭取到更公平的待遇。
想想當初被楚國滅掉的越國,那才叫一個慘。越國王室四散進入了百越叢林,過上了如野人般的生活,原越地的人才也很難在和他們文化習俗迥然不同的楚國出頭。
如果不想韓人成為下一個越人,就得主動需求改變。
張平決定以身作則,讓秦王看到韓人的安分,縮短韓人融合進秦國所花費的時間。
地域的隔閡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消除的,張平不知道這件事要花多久才能達成,他也控制不了韓國舊地有人搞事。
所以他只能從張氏開始約束起來,試圖成為韓人中的標桿,引大家效仿。
這么做或許會讓張氏背負上罵名,但為了更多的韓人能夠得到重用,而非被秦國排擠,他覺得值得。
張平首先拉著兒子張良長談了一番。
他說
“我知道是太子扶蘇和韓侯說了什么,韓侯才會來勸我。但是子房,你是個聰明的孩子,你應該知道我們沒得選。”
張良默默點頭
“是,父親,我明白的。”
倘若秦國有崩塌的跡象,哪怕韓國復國無望,他都可能拼一把,加速秦國的滅亡,為故國復仇。
可惜如今的秦國步子雖然邁得很快,卻非常穩。韓人注定會融入秦人之中,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
既然如此,與其慢慢融入,讓別人奪得先機,倒不如自己主動加快速度。
資源就那么多,官職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倘若韓人不抓緊這個機會,等到越來越多的六國之人融入秦國,還能給韓人剩下多少利益呢
“和我們韓人比起來,趙人更難融入秦
國。我們該慶幸有他們做對比,
或許秦王愿意對韓人更友好一些。”
張良點頭
“父親說的是,
不過秦國正在滅魏。魏國本就人才濟濟,又與秦國沒有舊怨,我韓國地小人少,只怕爭不過他們。”
難怪父親想通之后立刻就開始行動了,只怕也是感受到了來自魏國的危機。
張平嘆了口氣
“何止秦國與齊國一向交好,齊國人才也不少呢。”
韓國早該認清自己就是個在夾縫中生存的小可憐這一現實了。
這次談話之后,張良也跟隨父親主動入朝,通過考核得了一個小官的官職。
滅國之后再入朝的六國之人,晉升會比一般人更難一些。因為扶蘇要防備他們之中有人懷有異心,再出現上輩子協助刺客潛入咸陽的事情來。
張良不介意這個,他自負以他的能力可以盡快升上去。
父親年事已高,光靠自己沒辦法完成目標。張良身為人子自然要為父分憂,他也愿意主動背負起韓人的希望。
第一天去任職時,張良與同僚見禮。
同僚詢問
“我觀足下似乎不是關中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