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是家族,宗室不也是家族老老實實憑本事做官,倘若攔不住世家的形成,那就讓宗室也成為世家之一。
別的世家不肯為了大秦續命,宗室絕對肯。
退一萬步講,即便最后宗室篡權奪位當了君王,那也是大秦王族的自家后代。又不會改國號,而且依舊是他和父親的后人。
這個曾孫當皇帝,和那個曾孫當皇帝,不都是他的曾孫當皇帝只能對不起被搶皇位的曾孫了。
扶蘇對于能不能阻礙世家的成型持悲觀態度,他上輩子嘗試過打壓,但是后來發現作用不大。
哪怕有面向庶民的官吏考核制度,要靠它瓦解世家也是千難萬難。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或許需要千百年的斗爭才能逐漸取勝。
世家發展的速度遠比庶民更快,而且考上來的庶民看到了成為世家的好處,也會傾向于走上這條路子。
更何況,一件事有利就有弊。
如果要摒棄世家,那就要一同摒棄世家帶來的好處即大量更優質的人才。因為家族會傾盡全部培養族里所有子弟,不惜成本。
純靠庶民支撐朝堂的話,就要做好人才水平銳降、或是人才大器晚成的準備。
庶民資源不夠,無法給兒孫更好的教育。除非對方自己天賦異稟,不然只能慢慢成長。
倘若大秦能強盛到給所有庶民都極佳的免費教育,那自然不用惋惜世家的那點優勢。可惜大秦做不到,即便是盛世也沒那個可能。
現階段對大秦最好的選擇,似乎就是和世家達成和解,互相鉗制。然后熬,等著大秦成長到不需要依靠世家的地步,等著庶民階層有能力徹底取締世家。
秦王政經歷過之前醫療體系的建立,已經接受了有些事情就是只能慢慢來。他心態平和了許多,點點頭采納了兒子的建議。
那就讓宗室去和世家打擂臺。
不過這件事不著急,世家還在萌芽,他和扶蘇的兒女還沒長成。這是后頭幾十年的安排了,如今還是滅楚為主。
扶蘇已然策反了一部分楚系勢力,都是楚國安插在秦國的小人物。他們不太起眼,所以反水之后也很難被發現。
昌平君府中便有一些仆役是扶蘇的人,兄弟倆的交談經由奴隸之口傳遞出去。
高高在上的楚國公子哪里能想到奴隸會背叛自己
可他們卻忘了,奴隸們聽說二晉貴族手下的奴隸都恢復了庶民身份之后,很難不心動。
他們也是楚國貴族的奴隸啊,雖然現在是在秦國做事,可楚國若是被滅了,他們是否有機會脫離奴隸之身呢
太子殿下許諾了這件事,于是有人選擇鋌而走險,為太子傳遞消息。
扶蘇將奏報遞給父親
“昌平君開始私下聯絡楚國貴族了,這大約也是貴族選擇轉移資產的原因之一。”
貴族們給自己留了二條路。
第一條是楚國能擋住秦軍,那么他們轉移資產也頂多是白忙活,一切還照舊。
第二條是擁立昌平君,到時候昌平君在外頭當靶子吸引秦國火力,他們躲在封地過自己的日子。
第二條是轉移資產,在更安全的地方建造壁壘,保證自家的延續。
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貴族們對這一準則倒是奉行得很徹底。但有的時候,給自己留的退路太多,反而不妙。
這二條里,貴族只要隨便任選一個堅持下去,別做個二處留手的八爪魚,或許都能迎來好的結果。
偏偏他們貪心,每條都想試試。
不全力支持楚國,楚國必滅,投入給楚國幫忙抵御秦軍的兵糧自然就打了水漂。
不全力支持昌平君,昌平君也撐不了多久,支援昌平君的兵糧同樣要打水漂。
最后自己留下那點資本,關門自保時就會陷入之前空耗了許多資源的尷尬境地,縮短能夠抵抗秦軍的時長。
秦王政挑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