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更好,貴族出力不多,滅楚將十分輕松。”
與其對付一個團結一心的楚國,他更愛逐個擊破。
楚國散落的貴族部落再多,也是散在龐大的楚國土地上。離得遠的沒辦法迅速跑來支援,他們可以
從邊邊角角的偏遠地區一點點清理過去,最大限度地克制貴族們的互相配合。
到時候就讓秦軍大兵集結攻打部落,不管什么殺雞用牛刀,絕不分兵。只要他們不分兵,一股股跑來支援的貴族小部隊就是來送菜的。
楚人想賭秦人急于立功且糧草不夠,為了效益最大化會選擇分兵,同時攻打多個部落。
但大秦偏不這樣,有二晉貴族和齊國送來的糧草,浪費一點就浪費一點,總比士兵大量戰死要強。
扶蘇也笑道
“昌平君誤以為我們留下邊境土地,是擔憂庶民在此耕種沒什么收成還要白送性命。卻不知那是為屯田準備的,大軍就近種田,也省了運糧的損耗。”
如今道路難行,全國馳道還未鋪設開來,士兵運糧比較費勁。
負責運送糧食的人自己要吃飯,趕路速度又快不起來。于是造成了十份糧食運到目的地,可能被運糧兵吃得就剩一份的困境。
墨家在努力改進運糧車,目前成果還沒出來,他們已經忙到開始要求秦王去把公輸氏的子弟一起抓來幫忙的地步了。
但公輸氏最出名的魯班雖然很懂機關術,他的后人卻沒多少水花,請來之后也不知道能幫上多少忙。
無所謂,先讓齊國把人送來再說。
糧車改進遙遙無期,馳道修建也不能一蹴而就,他們總不能提前去楚國修路。所以只能選擇不是辦法的辦法,在楚魏邊境就近種田。
庶民種田的收成要留一部分自己吃,士兵屯田就不一樣了,能夠集中分配。
只是到底派誰去屯田,這件事朝中還有爭論。
秦王政倒是并不懷疑將軍們的忠心,只不過他身為君王必須考慮朝堂平衡的問題。如今二晉中兩家都為王氏所滅,無論是秦王政還是王翦自己,都有讓王氏暫且退避的意思。
一家獨大不是什么好事,會造成朝政失衡。
這不是君主忌不忌憚的問題,秦王政不至于怕王氏功高震主,但王氏一定會因此成為全朝野的靶子。
人性如此,你家太風光了,別人家就要嫉妒。畢竟不把你壓下去,他們哪有出頭之日
倘若楚國太難滅,王翦自然不能為了王氏的安危就敝帚自珍。他會以大局為重,冒著風險領大軍滅楚。
可如今由于太子扶蘇和昌平君的一系列操作,滅楚難度大大降低,王氏倒是沒必要硬著頭皮上了。
在戰術討論的會議上,王翦主動提出可以配合諸位將領。他擅長穩扎穩打,不如坐鎮后方負責屯田和把控大局,在前面出風頭攻城的事情,交給其他功勛家族即可。
這是王老將軍在許諾給大家兜底,如果哪一方戰事不利潰敗了,他可以及時支援穩住局面。
但是如果大家的攻城十分順利,王翦自然不需要出來刷存在感。王氏可以借此得個屯田調度的功勞,卻不至于扎眼。
像這樣有收獲、收獲卻沒多到讓人眼紅的程度,正是如今的王氏最想達成的結果。
不過這個安排需要考慮一件事
王翦笑問秦王
“不知王上可愿派臣在要地屯田”
若是讓他去屯田,就得給他足夠的士兵。畢竟種田要人手,運糧要人手,出現兵敗前往支援更要人手。
讓他一個軍功卓著的老將帶著那么多人在邊境種地,有兵有田還有糧。只要他想就此自立為王,秦王是很難阻攔住的。
更危險的是,那個時候秦國在和楚國打仗。
別的將軍帶兵深入楚地,他王翦可是占領著將軍們回國的要地。一旦他翻臉,切斷秦軍的回國路線又不給糧草支援,那些秦軍就徹底成為孤軍了。
秦王政沉吟片刻,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