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了一直很困惑的問題之后,扶蘇心滿意足地翻開下一封奏折,繼續干活。
這封折子是之前在長安學宮里當祭酒的許禰呈上來的。
許禰這段時間在長安學宮混得如魚得水,他確實很適合這種帶著學術氛圍的官場職位。秦王政看他做得好,有意將他任命為國子祭酒。
這是新設的官職,專門用來總領大秦全境的官學教育。調整之后,學宮祭酒和諸地官學的祭酒都歸他管轄。
只是組建一個諸如教育局的新部門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要做很多準備。還得從各地調來不少人手,否則國子監只有一個成員,那也太寒酸了。
許禰這次上折子就是升職之后按照官場禮儀向王上表達感激,謝過王上的看重,并且發誓一定好好干,不讓王上失望。
全篇沒什么重要的內容,屬于其實完全沒必要寫,但不寫又顯得很不把秦王放在眼里的那種形式主義。
諸如此類的奏折數量不少,全賴西周天子奉行禮教。雖說東周時期禮崩樂壞,但各諸侯國還是保留了部分禮儀形制,勉強維持住了文化人的體面。
扶蘇對禮教是沒有偏見的,不講禮儀只會造成更大的社會混亂。官員的這類表忠心的折子也沒什么問題,也算不上特別多余。
但前提是,這堆奏折不會擠占太多父親原該有的休息時間。
好在這種奏折完全可以丟給像自己這樣熱衷于替父分憂的好兒子幫忙批閱,只要不會叨擾父親,那扶蘇就無所謂。
扶蘇自己當秦二世的時候,都是丟給兒子橋松幫他看的,他反正是懶得看。
提筆在后面寫了幾句勉勵的話,叫許彌好好干,他的付出王上都看在眼里。比起之前為了節省時間就回個“善”,如此便顯得禮賢下士多了。
這樣的安撫可以極大地拉攏臣子的心,可惜秦王政自己沒空寫那么多字。所以才需要太子替父親出面,畢竟太子有足夠的空閑多寫點廢話。
扶蘇拿給父親看
“等橋松長大,叫他學著我這樣回復臣子。”
秦王政失笑
“橋松才幾歲,你就開始惦記著
壓榨他了。”
扶蘇振振有詞
“寫這個又不要什么大才,現在將他拎來寫也是可以的。只是他年紀還小,在朝中沒什么分量。”
等橋松開始入朝辦事就好了。
太孫入朝標志著他已經不再是個小孩子,而是擁有一定政治聲望的重要人物。
不是所有人都能替秦王拉攏人心的。
太子出面批閱奏折,寫下的是太子手書。若換成個宦官代筆,你再看臣子吃不吃這套
哪怕宦官再得寵,再是天子身邊數一數二的心腹。對那些清高傲氣的臣子來說,依然會覺得自己被侮辱了。
扶蘇巴不得橋松快點長成。
不僅可以替父親和祖父分憂,把瑣事都攬過去。還能以他自己的優秀和受寵,反襯出他爹太子扶蘇有多完美和多受秦王疼愛與信賴。
兒子生來就是拿來用的,多好的工具人啊。
但這話不能告訴父親。
扶蘇便說
“我這是望子成龍,父親難道不想看見橋松早日獨當一面嗎”
秦王政寡人看你是想早日把活都甩給兒子替你做。
秦王決定略過這個話題,他看了一眼奏折落款中的“臣許禰”,想起了這人是誰。
于是干脆提起國子監
“太子以為,國子監該設在長安城,還是咸陽城”
扶蘇想也不想便道
“自然是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