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太子是個典型的既要又要的性格,他舍不得好名聲,舍不得忠心臣子的愛戴,也舍不得日后的榮華富貴。
這樣的人雖然貪心,卻足夠識時務。
燕國朝堂中當真忠心又聰明的臣子并不多,聰明人一般也不會效忠燕王喜。所以聰明人雖然看出了太子的真實意圖,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揭穿。
何必呢太子擅長做戲又頭腦清醒,對大家都好。
太子把戲臺子都搭好了,其他人只要跟著演就行。
臣子可以用“為了叫太子過上好日子”做借口公然事秦,從燕臣順遂地轉變為秦臣。不僅能繼續享受帶來權力的好處,還能背個忠心事主的佳名,一舉兩得。
朝臣和太子都享受到了實惠,何樂而不為
總比跟著燕國一起隕落強。
眾人擠眉弄眼一番,最后齊齊拱手,稱贊太子大義。他們也愿跟隨太子一起,努力抗擊秦軍。
抗擊的方式就是嘴上喊口號,當個氣氛組。等秦人打過來的時候
對不起,我是文臣我不會帶兵打仗,只能干看著。
或者對不起,我雖然是武將但燕國士兵太弱了,一擊即潰很合理對吧
努力抗敵是不可能抗敵的,萬一真反抗狠了得罪了秦國爸爸怎么辦不成不成,燕國軍隊還是一個照面就潰散比較好。
燕國太子開始調遣將領了。
秦人打過來的要道上肯定不能派那種腦子耿直又忠心的將領駐守,這是故意給秦國添麻煩。
一定要派那種名聲很好,但是已經和太子達成默契的聰明人去當守將。這樣一來既能迅速幫助秦軍破城,又能演得好像戰敗是正常的、守將沒有放水那般。
什么你說邊路其他地方擋住了秦軍那當然是因為秦軍主力不在那邊啦絕對不是因為邊路的將軍更能打,對方就擋住了個小股部隊有什么好吹噓的
太子細細盤算了一番,覺得自己的布置十分完美,
不存在漏洞。
秦王政翻看完燕國國書,挑了挑眉。
扶蘇沒骨頭一樣靠過來,倚在父親身側,就著這個姿勢把國書內容看了個遍。
看完,他點評道
“盡是虛偽之詞。”
太子的用詞仔細斟酌過,盡量顯得情真意切,仿佛當真是個孝順老父的好兒子,十分擔心對方的安危。
這樣的惺惺作態或許能騙得過旁人,可父子情深厚毫不摻水的秦王與扶蘇,卻能透過看似誠摯的辭藻感受到里頭根本沒有一點情誼。
秦王政把國書丟到一邊,不準備回復這種東西。他讓兒子坐好,不要像小孩子一樣老是依偎在自己身邊。
“你已經加冠了,是個成年人了。”
秦王政叮囑道。
扶蘇選擇性忘記了自己上輩子活到了五十多,堅持表示二十歲也還是個孩子。只要父親在一天,他就永遠長不大。
秦王拿他沒轍,又擔心愛子是不是昨夜沒有休息好,才老想找個地方靠一靠。想到日日早起上朝確實是辛苦,便讓扶蘇再去休息一會兒。
扶蘇立刻坐直了身體
“不必了,我不困。”
今日奏折有些多,可沒時間給他偷懶。他若是去休息,父親晚間必然要加班批閱,這可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