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給九江郡的太守回了封信,讓他配合劉季行動。劉季原本所在的縣內已經沒有楚國殘余逃犯了,自然該去其余鄉縣瞧一瞧。
為了方便劉季四處流竄,秦王政給他升了個職。
郡屬中除卻太守之外,一般還會設立管轄地方軍防的郡尉和專司監察的郡監。劉季不好空降軍部任職郡尉,做個郡監卻是綽綽有余。
正好是搞監察的,可以四處走訪。
于是劉郡監就這么新鮮上任了。
單純在郡中亂竄是很難發現逃犯蹤跡的,劉季便老老實實干起了監察的本職。治下縣令等官員是否有好好治理地方,可有和本地勢力勾結、陽奉陰違的情況,他都會如實上報。
人情往來是劉季的拿手好戲,那些人私底下的小動作瞞不過他。一些自以為不起眼的互相打眼色,在劉季面前堪稱無所遁形。
但劉季很會做人。
檢舉是他做的,他卻讓人都覺得與他無關。
鄉縣官吏宴請他,他照去不誤。推杯換盞間稱兄道弟,降低對方的心防,不著痕跡地打探自己想知道的情況。
等離開了此地,劉季也不著急上報,而是繼續去下個鄉縣走訪。
各地見這位郡監光吃拿好處不干事情,也就把他當成普通的貪官污吏。等過段時間哪里的縣官被郡守革職了,也聯想不到劉季頭上去。
畢竟距離劉季離開都那么久了,中間劉季去過不知道多少鄉縣。劉季又不是按照順序舉報,誰能確定和他有關系
太守對此樂見其成。
縣官和地頭蛇勾結可不是白勾結的,是要從地頭蛇里撈好處的。秦軍之前打劫貴族時不至于連薄有資產的普通富戶也一起收拾掉,畢竟數量太多了,只能放過。
如今有作風不好的縣官自己幫著大秦從地頭蛇里摳錢出來,太守樂得他們多摳點。養肥了再一口氣宰了,順便還能按照貪污金額問責行賄的當地家族。
那些人不會以為只有官員受賄才觸犯律法吧行賄也是一樣的違法行為
蠢蠢欲動的家族被處罰之后,不得不拿家產出來抵罪。
念在他們是初犯,又是六國遺民,不好罰得太狠,便按照寬松版的秦律罰了錢財、田畝和一段時間的徭役。
這里頭自然田產才是重中之重,官田又能擴充數額了。這群沒有被洗劫的富戶名下田產比庶民多得多,大秦早就想找借口光明正大收歸國有了。
秦王政隔段時間就能收到劉季的奏報,知道他又立了什么功勞。和他一對比,其他郡縣的郡監仿佛都是吃干飯的。
秦王政都有點拿不準是劉季過于能干,還是九江郡過于混亂。
派去別處的郡監應當沒有這么廢物吧
扶蘇上輩子沒聽過劉季這個人。
當初秦朝的內憂外患非常多,局勢遠不如現在這么好。劉季許是看出了大秦風雨飄搖,但又拿不準秦朝到底能否延續下去,就沒有著急冒頭。
等始皇駕崩、扶蘇掌權平定亂象之后,劉季已經是個年紀頗大的老者了。這個時候再蹦出來也沒什么發揮的余地,一念之差錯過了好時機,倒不如便安心繼續做亭長。
所謂時勢造英雄,局勢不對即便是英雄也很難出頭。
扶蘇拿過兩個人的任命書給父親看
“這二人也是魏楚交界來的,其中一人似乎和那劉季是同鄉。”
上頭赫然寫著蕭何和曹參的名字。
秦王政回憶了一下
“寡人記得,劉季還有好幾個同鄉是參軍立過不小軍功的”
扶蘇點頭
“豐縣和沛縣確實是人才輩出之地。”
就像中原腹心之地的潁川,也是人杰地靈。
秦王政看兒子的表情就知道上一世這些人才都沒出人頭地,可見這一世已經改變了太多事情。
這是個好事,人才們愿意為大秦效力,說明如今的大秦更有前途。
蕭何最終被安排去了治粟內史手下。
他學習了術數之道,又似乎在內政治理上頗有天賦。治粟內史正缺得力副手,現成的術數子弟大多只懂研究數算,實際操作略有欠缺。
曹參則去了廷尉,他個人對典獄之事頗感興趣。學宮祭酒向秦王政推薦時也提到此事,認為他適合做那種在現有法規框架下認真執行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