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等了這么久還是沒有成果,商人干脆也不等了。自己估摸了個價直接賣給太仆,也免得夜長夢多。
手里攥著這么多戰馬,要是被旁人惡意舉報,當成是企圖造反的反賊,可就得不償失了。
秦王來之前就已經看過了太仆的奏報。
對于太仆沒和戎人談攏,他倒是不意外。本來就沒指望太仆能成事,消息放出去自然會有馬商主動來投的。
當然,一直依靠馬商也不行。
所以大秦日后得努力培育自己的好馬,秦王室好歹是養馬起家的,總不能在這方面被人比下
去。
等大秦馬匹的優勢超過戎馬之后,馬商就是普通商人了。只要不把秦馬往外賣,別的不必限制太多。
有客人問店家
“馬市里售賣的當真都是母馬”
店家點頭
“對,都是母馬。”
客人便追問道
“那為何只賣母馬”
店家便把商人打算培育騾子的事情說了。
生騾子還是公驢和母馬搭配成功率更高一些,而且有騾子拉東西,用公馬就略顯奢侈了。
商人們覺得公馬不如母馬好賣,本著利益最大化的想法,普通的馬匹就只采購了母馬。
比起貴人們,其實庶民更需要騾子。
但是庶民卻買不起這些母馬,也不一定能找到公驢配種。
不過這都不要緊,商人自有妙計。
今日馬市開張,商人們特意請了一些周邊縣城的縣令和鄉中的鄉老,前來參觀。
店家遙遙指著那邊領人進去看馬的隊伍說道
“看見沒有,那些都是當官的。”
據店家所說,商人們打算將母馬銷售給基層的官府。鄉縣的官府采購母馬之后,拿回去可以自行繁育騾子,再分發到下頭的亭中。
秦國施行鄉亭里的基層制度,在縣之下,設置鄉。一縣之中一般有十個鄉,一鄉會劃分出十個亭,而在亭之下則要分出十個里,一里便是十戶人家。
除此之外,一里還會被稱為一什。一什就是二伍,一個伍是五戶人家。
1縣10鄉100亭1000里10000戶。
不過具體劃分還要看人口情況,不是規定死的必須按十進制來。
后世總是戲稱泗水亭長劉邦相當于班級里的小組長,其實遠遠不止。一個亭長管理一百戶庶民,那可是一百戶,不是一百人,一戶是一整個家庭。
秦朝一統后天下大概有三千萬人,設置了756個縣、6600多個鄉、將近3萬個亭。按照這個算法除下來,一亭約莫有1000人了。
騾子發到亭中之后,下頭里村的庶民手頭寬裕的,自可選擇花少許秦半兩,在需要的時候租賃。
再寬裕一些的,整個里有近百人口,說不定都能湊錢買一匹騾子,整個里村共用。
以后庶民只會越來越有錢,商人做不到基層的生意,做做鄉縣的生意也夠了。
天下那么多鄉呢。
要供應全部基層,每鄉總不能只買一匹母馬吧做種的公驢可以只有一匹,負責生育的母馬卻得多來一些。
秦王政聽得頻頻點頭贊許
“縣鄉自行培育騾子售賣給下屬的亭里,這樣便可多一項財政收入了。”
總比商人直接去賣騾子要好,那樣錢就給商人賺了,不能盡數入府庫。
實際上在秦國,大部分的畜力繁育和銷售都是由官府負責的。商人能插手這個的不多,不像六國那樣放寬了限制。
之前分發下去的牛,就是直接以官牛身份下發的。庶民使用只能花錢租賃,還得十分愛惜,否則便要罰錢。
租用耕牛的價格不高,只是意思意思收一點,主要還是為了布惠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