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在努力救國。
對,很有道理。
但這是局外人的視角。
當你成為那個被困在宮中的君王時,只能聽到看到奸臣想讓你看到的東西,你怎么知道外面民不聊生了你怎么知道將軍努力救國了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如此。
這種情況下想要破局是很難的,哪怕換個普通的聰明人魂穿君王,也不一定能看出身邊的臣子在裝模作樣。得是比一般聰明人更敏銳的那種,才能一眼辨認忠奸。
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也有不少被奸佞蒙蔽過,要求智商普通的君王看透迷霧,真的太強人所難了。
六國這幾代的君王難道真的個個都昏聵到令人發指嗎不一定,大部分只是單純的平庸而已。
不完全是因為君王昏聵才導致六國滅國的,這里頭還有六國的官場風氣造成的奸佞叢生、不斷擠壓賢臣良將的生存空間這個問題。
新繼位的君主一上來就面對奸臣,直接被忽悠瘸了。然后奸臣越來越多,忠臣越來越少,形成了惡性循環。
期間只要出一個聰明人就能打破局面,但可惜的是六國連出普通人。
當然,各國的情況都不相同。
有的國家是有點小聰明的君主看出了誰是奸臣,但覺得自己可以掌控,于是繼續任用。結果自己一走,后代看不出那家伙是壞的,當成輔國重臣傻乎乎交付大權。
對方在位時各種排除異己,朝中只剩奸佞。于是君王從此就跳不出來了,一坑坑了好多代國君。
也有國家是出現了外力干擾,別國刻意出錢賄賂和挑撥離間,幫忙把忠臣趕走,加速了這國的墮落。
趙國就是典型例子。
趙王遷從小就被忽悠瘸了,幾乎堪稱郭開一手帶大的。
他爹還算半個聰明人,為了防備李牧和長子趙嘉聯手,于是打壓趙嘉廢長立幼。結果忘了他的小兒子壓不住郭開,趙遷就是個普通人,可能比普通人還要笨一點。
這就是為什么大爭之世,君主不僅不能是個昏聵的奇葩,還得不平庸才行。
大一統王朝好歹沒有別國使絆子,君主平庸也就平庸了。朝中臣子自己內斗不一定會把國家拖垮,畢竟忠臣又不會被排擠到不存在的別國去。
只有一個王朝能選,那就只能在這里死磕。忠臣會拼了命地把奸佞干掉,而不是戰國這種“這個老板不行我就去別家看看”。
兩個公子探討半天,覺得自己對戰國這攤渾水有了更多的了解。
十四公子陷入沉思
“我大秦以往也有平庸之主,為何沒有落入六國的境地”
十五公子想了想
“可能因為那個時候秦國也沒什么人才能外流吧”
就沒聽說過哪國有很厲害的人才,以前其實是秦人,在秦國待不下去所以過去的。
平庸之主因此沒什么存在感,即便出了昏君也鬧不出大動靜來。頂多在關中為非作歹,又禍害不
到別人家。
哪怕禍害到了,秦國地理位置太好了,別人覺得這里沒油水。攻打過來秦國就躲在函谷關后頭龜縮,費勁巴拉打半天撈不到好處,各國也就懶得打了。
無字驚鴻提醒您在大秦當完美太子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不像中原地區,出了個昏君大家彈冠相慶。趕緊收拾收拾聚眾討伐,把人打成“夏桀在世”,分分鐘滅了此國,瓜分肥肉。
所以秦國最后是靠著茍才發家的。
昏君不會讓秦國滅國,但是只要出個明君,就能立刻翻身。多出幾代明君,還有機會一統天下。
可惜“茍”只能在當諸侯王時使用。
大一統王朝太扎眼了,大家都想當天子皇帝的,那就不能放過關中。
更何況修建過鄭國渠又占領了巴蜀糧倉的秦國關中早就不是雞肋了,這里有糧又有天險阻隔,多好的國都所在呢不能放過,哪怕攻打函谷關再難也要拼了命攻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