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郡相當于一個小朝廷,只不過自主權遠不如諸侯國那么大。但本質上做的事情和諸侯國類似,派遣的郡守靠譜的話,完全可以代替諸侯國存在。
王綰與其提議分封諸子,還不如提議把公子們派去邊陲當郡守。郡守容易更換,等他們治理好了以后直接把人調回來就是了。
選擇分封不就是諸侯王
會因為封地是自己的地盤,所以好好治理嗎
要是搞那種兒戲的“分封”,別人去了之后知道自己遲早是要被除國,怎么可能好好治理。要么擺爛,要么努力積蓄力量脫離朝堂掌控,指望大家都乖乖聽話實在太不靠譜了。
目送王綰失魂落魄地離開后,扶蘇對父親說道
“若想弟妹們走郡守的路子,其實也不難。”
拋開他們公子公主的身份,只當普通臣子。去邊郡當郡守,就是在給他們積攢政績的機會。
若是當得好了,自然可以調回中央升任高官。為了升官獲取更多的權柄,即便當不了諸侯王,他們也會好好干活的。
其他郡守也是一樣的。
只不過有些郡守可能更愿意在地方上逍遙自在,不一定肯回中央。
公子公主則不同,出于對父親的孺慕,想回來的肯定是大多數。不僅是為了權利,更是為了得到來自父親的肯定與信重。
若非大一統王朝不適合競爭上崗,用政績來評判誰更適合做太子其實更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扶蘇把這個危險的念頭抹掉。
不行,不能開立賢的口子。嫡長子的遮羞布還是要保留著的,朝堂要以穩為主,不能冒進。
秦王政贊同兒子的看法
“只是你那些年長的弟妹已經入了中央,再派他們去邊陲,怕是行不通了。”
他們已經在中央擔任了要職,現在跟人說你得去地方拼搏,然后干得好回來給你封個高官,也不一定能封比如今更高的官職。
所以這招只能拿去忽悠后面那些年紀小還沒入朝的,等他們學成出來把人打發去邊郡試試。
而且也不是每個秦王都能用這招。
秦王政人格魅力大,能吸引兒女拋棄在邊郡自己做主的暢快日子回朝。別的秦王不一定有他這個本事,別是把兒女派出去后就叫不回來了。
雖然可能性不大,畢竟中央對郡守擁有最高任免權。但世界上總不乏例外,朝堂式微的時候就別指望地方官還會聽話了。
扶蘇倒是給父親了一個新的思路
“父親應該這樣想,朝堂式微的時候反正邊郡無論是誰當郡守都會不聽號令。與其叫外人擔任郡守,不如叫自家子孫擔任。”
真到了那個地步,自家出的郡守能反過來把沒用的君王干掉,自己取而代之,也不見得是個壞事。
總比天子在中央孤立無援,地方上全是外姓人要強。
秦王政
來了來了,又是熟悉的詭辯。
每每和太子談論這個,秦王政就有一種無力的感覺。
他連扶蘇這個臭小子都管不住,還考慮那么多干什么兒孫自有兒孫福,誰知道后世子孫里會出什么妖魔鬼怪。
扶蘇想說的也是這個。
與其把一切都往最好的方面設想,倒不如一切都朝最差的考慮。然后在最差的條件下找點自我安慰,并且多給兒孫留些底
牌。
扶蘇我只有一個目標,大秦能夠延續下去。
至于是怎么延續的,用什么奇形怪狀的辦法延續的,那都不重要。
你就說延沒延續吧
秦王政“寡人現在不想和你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