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總要人去做的,只要最后的結果能皆大歡喜,便是好事。”
史官想想也是這個道理。
秦王政則在思索
“修建馳道時,是否也可借鑒這個模式”
扶蘇想了想
“馳道一看就是徭役,庶民仍會抱怨。不過若是能提升一些待遇,想來民怨也能平息。”
比如的兩餐給他們吃得好點,多用點油,偶爾能有點肉沫,對如今的庶民來說就是極好的伙食了。
很多人一輩子沒吃過幾次肉。
收買人心不難,只看你愿不愿意出錢、有沒有那個心。
這兩年隨著和西方的通商,大秦的撈金能力飛速上漲。西方那邊的羅馬確實有錢,扶蘇能眼也不眨地出那么多錢修路,全靠吸血羅馬。
不然光靠九州大地自己通商,得到的收益要在短時間內給所有縣修路,還是太勉強了一些。
之前跟商隊說的雖然是“太子那一半的分成都拿去修路”,可要修一條好路,這點分成是還不太夠。扶蘇把過往兩年的分成都提出來,才能填上這個窟窿。
幸好富戶為了留名也出了不少錢,立碑確實是個很高明的主意。
但是立碑只能忽悠富戶和貴族,忽悠不了庶民。像是修建長城,本身負責這些的工匠就要在上面刻字留名,為了方便后續發現問題時追責。
在庶民看來留名是留下把柄,只有貴族和富戶才覺得
這是在給自己爭取好名聲。
因為他們只出了錢,沒去干活,無論道路修出什么問題來,都與他們無關。反而他們要成為受害者,出了一堆錢結果你們沒把路修好,他們的錢可是被浪費了呢。
秦王政轉身
“走吧。”
他知道該怎么做了。
方才的觀察讓他發現了徭役和雇傭的區別。
服役時會有監工盯著人干活,動輒打罵,不許庶民偷懶。而雇傭卻不同,雖然依舊有監工盯著,監工卻不會動粗,只會記錄下來誰偷了懶,回頭分發工錢時直接扣錢。
上位者一般不會在意監工的態度這點小事,但備受欺凌的庶民卻很在意。監工講道理甚至態度和善的話,他們會受寵若驚。
一味地打罵并不可取,還是要用獎賞制度激勵庶民的積極性。
扶蘇聽著父親的分析,深以為然。
不過他也提到一點區別
“雇傭來的庶民本就是為了賺工錢的,因為偷懶扣工錢對他們來說是件很嚴重的事情,自然會努力做工。若是強制服徭役,征來的庶民不一定想干活,哪怕給他們工錢,他們也有可能消極怠工。”
自己為了賺錢去做兼職,和我強行把你抓來給你錢讓你干活,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這就是為什么有時候統治者明知道鞭撻不可取,還是得這么做的緣故。部分庶民他就不稀罕這筆錢,你扣錢他也要偷懶,為了趕工就只能動用刑罰了。
秦王政頷首
“錢打動不了他們,總有別的能打動他們。”
況且大秦也允許出錢叫旁人代為服役,官府能去貧困區域找愿意干活的人。這部分人既能賺找代工的錢,又能賺官府的工錢,對貧困家庭來說是難得一見的機遇了。
實在不肯出錢找代工的,自己去服役了又不好好干,那就換別的法子激勵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