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南越三家和東越閩越互相扯后腿,李斯與百越的商談局勢一片大好。
原本閩越王還想待價而沽,覺得他們閩越地處偏遠,秦人難以治理,肯定要退讓許多。結果連遠在越南的駱越都乖覺了,搞得他里外不是人。
為了掙個表現,南越三家就之前一些還沒談妥的小細節做了讓步。
本來就是些無傷大雅的小要求,除了瑣碎之外對秦國來說答應起來沒什么難度。之前不答應,是因為還要看看東越和閩越的態度再做定奪,現在南越自己退讓了,那再好不過。
一次性給太多讓利也不好,有些東西就得一點點慢慢給出去。一直吊著胃口,他們才能一直安分守己,給大秦足夠的時間徹底收服邊境。
閩越王聽說南越三家居然主動退讓了,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他們這邊正談判呢,你在背后背刺。大家都是百越人,往上數同一個祖宗的,不怕去了黃泉地府先祖勾踐會怪罪嗎
面對找上門來理論的閩越王,南越三家打著哈哈糊弄過去了。
那什么,雖然他們都認勾踐為先祖。但誰都知道,當初越國公子們四散入百越,都是八十年前的事情了。
八十年,足夠換好幾代人了。大家的親戚關系已經這么淺薄,就不要再強行扯什么祖宗了吧
閩越王
說起來,越國公子和他們的后人能花八十年就在百越各地四處開花混成王族,確實是有一番本事的。
扶蘇很好奇他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越公子掌控百越的方式,秦國也能學一學。現在百越人把他們當自己人,以后就是百越人把秦人當自己人。
百越實際上是上古時期遺留在東南沿海的古部落,有學者認為可以追溯到夏朝以前。當年有一支百越部落朝北遷徙,最終建立了夏。
所以別看它們的稱呼是帶“越”字的,實際上一開始和越國關系不大。偏偏越國公子去了百越如魚得水,就很神奇。
不過考慮到原始部落對更高級文明的崇拜,說不準越公子是帶著先進技術過去,然后混了個什么神使的身份。仗著百越人淳樸可勁忽悠,最后把控住了部落首領之位。
靠著百越互相競爭,預計停留的半個月還差兩三日的時候,最終的商議條件就已經定好了。
秦王政正式接見了這些首領,雙方就協議達成共識。之后大秦會按照約定陸續派遣軍隊、官吏和工匠等前往百越駐扎,爭取早日協助百越擺脫蠻荒邁入文明。
事情談完,百越首領就可以各回各家了。只是聽聞大秦君主還要去泰山祭天,首領們便請求隨行。
關于天地的祭祀在華夏各地都十分流行,雖然百越祭祀得更多的是炎帝和祝融,但不代表他們不敬畏上天。
去泰山祭天是他們沒見過的,自然不肯落下。
他們肯去也是件好事,隨行的都是大秦臣子,他們去了自然也要以臣禮行事。本次封禪一是向上天稟告天下一統的偉業,
一就是稟明百越終于歸附中原的喜事,百越首領也自該在場。
船隊重新啟程,這次繼續順長江而下。
隊伍預備一直往東抵達江都,也就是后世揚州的江都縣。這里有一條人造運河,名叫邗溝,是聯通長江與淮河的。
邗溝為當年吳王夫差所造,用于運糧,以便其爭霸中原。在長江接近入海口處的位置,終點則在淮安。
這條人造運河,如今的名字叫“江南運河”。不過它只是江南運河的其中一段,還有一段自此地往南繞過太湖鑿向錢塘今杭州,聯通錢塘江,也是出自吳王夫差和其父闔閭之手。
扶蘇最近突然對水道感興趣起來。
他拿著全國的水道輿圖琢磨了許久,終于在地圖上畫好了運河路線,遞給父親看。
“大江往北聯通淮水和往南聯通錢塘江的運河,夫差已經替我們開鑿好了。如此一來大江下游的大型河網徹底連成一片,只要妥善維護,就能一直使用。”
夫差為了運糧,運河鑿得還挺寬闊的。目前夠用了,以后要是覺得不夠用,再擴建一番即可,耗費遠不如無中生有那么多。
“而淮水往北聯通大河的運河,也有現成的,是昔年魏惠王下令開鑿。”
鴻溝的北端在洛陽往東的位置,距離洛陽很近。順黃河繼續往東一段,就是大名鼎鼎的朝歌。
至于鴻溝的南端,倒不是直接聯通淮河的。它是聯通淮河的支流穎水,過穎水可入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