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溝在中間彎折了一段,繞路經過魏都大梁。魏惠王修它就有一部分原因是要借兩河之水灌溉都城附近的農田,所以作為運河的話,鴻溝顯然不是特別合適,它要繞路。
尤其是如果想直接從長江過淮河去黃河,走鴻溝需要在淮河這里往西折返一段,很費事。
這個時候,就有君王想著,我為什么不直接從江南運河的北端廣陵往北修,聯通黃河呢這樣就不用繞路了,兩點之間線段最短嘛。
好想法。
扶蘇一指圖上某處
“鴻溝河水原是從這處走的,王賁引水灌大梁之后,河水改道,走了另一處。”
之后水就從東邊另一處往南流,從粱溝過,形成蒗蕩渠。這條水路在后世被稱為汴水,以前其實是沒有的。
東漢時期漢明帝下令修建汴渠,就是疏通汴水和鴻溝北端的那一小段。最后形成的運河水路相對筆直,非常省事。
這一段汴渠,在晉朝時期漸漸堵塞。到了隋朝重新疏通,改名為了通濟渠。
秦王政看著輿圖點頭
“蒗蕩渠只需經過些許修繕,便能作為運河使用。比之鴻溝原本的路線,確實方便不少。”
扶蘇又往北指了指
“過大河后,朝北還有不少河流。”
黃河以北有漳河、滹沱河、泒水、潞河等相對較大的河流,基本都為海河的水系,地處華北平原。
三國時期曹操為了北征,足足修過四條運河
。
先是白溝聯通朝歌以南的黃河水,北至漳河,借一段漳河下游的水路,匯入滹沱河中。
再自交匯處修一條平虜渠,往北聯通泒水。
之后走泒水到天津,修泉州渠抵達更北端的潞河。
最后自此地往東修建新河,深入遼寧的葫蘆島市所在區域,接通濡水。
前三段運河連起來,基本就是隋朝大運河的永濟渠部分了。
至此,隋朝大運河最重要的四段路線已經湊齊。
南邊是吳王夫差修的江南運河,中間是漢明帝修的汴渠通濟渠,西邊是黃河河道,北邊是曹操修的三段運河永濟渠。
全是撿現成的,疏通疏通,擴張一下河道規模,就成隋煬帝自己的了。完事之后被張冠李戴成了京杭大運河,隔空搶走忽必烈的功勞。
事實上忽必烈那條京杭運河沒走汴水,他覺得太繞了。他需要的是直接貫通南北,而不是往西繞去洛陽長安再往北。
畢竟元朝和隋朝不一樣,隋朝都城在長安,元朝都城在燕京。
所以他從江南運河的北端淮安直接往北修,取了一條新河道,省去中間的繞路。最后連到了曹操的第一條運河那邊,避開了第一條的白溝,繼續往北抵達燕京。
扶蘇指了指海河水系的那幾條河
“若是要走河道往遼東運糧,這幾條河必須建造運河打通。”
走陸路運糧耗費太大了,陸路遠不如水路好走,運糧就會花費更多的時間。而且不僅是時間成本的問題,還有這么運糧太耗費人力了。
之前說過,運糧的時間越長,消耗的糧食越多。畢竟運糧士兵自己也要吃飯,有時候夸張起來十份糧食,運糧兵自己要吃掉九份,頂多一份能送到目的地。
走船運就不同了。
船運可以裝更多的糧食,比車輛的裝載能力強得多。一次來回不僅能因為時間縮短而減少糧食消耗,還能多運許多倍的糧食抵達邊疆。
而且,搶船上的糧食可不如搶陸上的糧食容易。首先敵人得會鳧水,然后敵人得有船,最后敵人還要能成功攻上運糧的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