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文中的太子扶蘇也考慮到了這一點,但他更在意父親的感受。既然父親為了這些人大動肝火,那他肯定不能勸父親輕拿輕放。
憑什么輕拿輕放呢
這些人膽敢污蔑父親,那就都別想好過
所以扶蘇私底下贊同了父親將人派去邊郡的想法。
擔憂他們去邊郡煽動民心,那就派人嚴加看管,不許他們接觸庶民。
人心不安定就用別的法子安定,不是說他這個仁厚的長公子被寄予厚望嗎那就利用他的名望來安撫庶民。
最后扶蘇和父親聯手做了一場戲。
始皇帝還記得當時的場景。
他先提出了要直接將這些方士都腰斬棄市,太子便站出來勸說父親以德服人,再給他們一次將功贖罪的機會。
直接處死太便宜他們,啊不是,太兇殘了,會叫庶民不安。不如把他們送去邊郡修長城,還能頂替一部分服徭役的庶民,讓那些庶民能減少些工作量。
始皇帝于是做出不太高興的樣子,但還是采納了太子的提議。
消息傳出去之后,庶民們知道了太子仁德愛
民,只要秦一世上位他們就能有好日子過。于是大家對生活重新燃起了盼頭,也不再想著鬧事了。
反賊們則看到了帝王與太子“不和”,仿佛有了可乘之機。
后續被這個錯誤消息坑到溝里就是后話了。
值得一提的是,說文解字一書中曾寫過阬,閬也。閬,門高也。
意思就是說阬”就是“閬”的意思,而“閬”則指的是高高的門,也可以引申為高墻。
所以史記中的“阬之咸陽”應該是關在咸陽的高墻里的意思,即關入咸陽的牢獄之中。搭配后面記載的發配邊疆,是一個完整的邏輯。
這與漢朝許多惡意抹黑的記錄歪曲成的“坑殺”完全不是一個意思,如果都坑殺了,哪里還能有后面的發配邊疆
坑殺這個說法最初來自西漢初年某部小說類型的作品,經過兩漢四百多年的不斷借鑒和演變,從一開始的坑殺方士又變成了坑殺儒生。
甚至最初的故事原型,和始皇帝都沒什么關系,是其他時代的事情。
好在今生大約是不會再出現大批量處置方士的事情了,也不會再給旁人抹黑始皇的機會。
咸陽的方士們不是因為秦王不信修仙之說干脆都去別處另謀高就了,就是去驪山陵幫忙修建陵墓了。
有太子派的人盯著,哪有方士敢膽大包天地議論君王
秦王政現在唯一的煩惱就是沒了避世的方法,他要怎么繼續瞞天過海。
天天和愛子待在一起,充滿了暴露的風險。前世的事情已經過去了,他不想再提,他希望扶蘇一直保持如今心無負擔的開懷。
要不,給太子多找點事情轉移注意
不等秦王政想出合適的法子,他倒是先行發現太子好像不再提此事了。似乎那日真的就是心血來潮問了一句,見父親坦蕩就信了這番說辭。
太子不提,秦王政樂得糊弄過去。
只要不提這些,他就沒有暴露的可能,太子總不能從別的事上推測到他在這件事上的想法。
射鮫的準備工作在幾日后完成,秦王政意氣風發地來到了海涯之上。這里已經搭好了弓弩,還有數百將士隨時準備協助他射殺大鮫。
扶蘇仔細觀察過附近,確定海涯很高,大鮫就算撞擊崖壁也傷不到父親,這才放下心來。
秦王政的注意力都放在大鮫上,這鮫比前世那頭還大些。想要單純靠弓弩擊殺它,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不過岸邊架設的也不僅只有弓弩。
之前他們在楚地時曾留下暗手去制造神跡,以火藥的巨響輔助石雕,偽造成神獸雕像橫空出世的假象。
如今火藥也被帶來了瑯琊,雖然熱武器的研發不是太順利,但如今拿來稍微用一用還是不成問題的。
這次又不需要攜帶完整的鮫尸回咸陽,哪怕它被火藥炸得坑坑洼洼,也無所謂。
扶蘇只在乎父親會不會累到。
在先秦時期獵鮫還是一件
非常罕見的活動,畢竟大家連航海這事都不怎么干。遇到鮫的次數跟遇到“鬼”的次數也差不多了,更別提獵殺對方。
不過古人其實也是懂可持續發展的,秦律里就有明確規定砍伐等行為必須有節制。砍一棵樹就要種三棵樹這類的規定,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