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讓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引進了很多好東西。
具體有什么不知道啊
這么多誰記得住而且有什么好記的我就知道一個葡萄。
直到某天突然發現自己吃的大蒜石榴黃瓜等等一系列全是這個時期引進的,才會真情實感夸贊一句,漢武帝和張騫干得漂亮
可是如果名字里都帶秦,那就大不相同了。
老百姓會看著胡椒、番茄、洋芋里的開頭漢字意識到這是外來物品,卻不會去琢磨這三個不同的說法分別來自哪個朝代。
但是看著“秦”字開頭,那肯定妥妥是秦朝推廣的東西,能在日常生活中幫大秦刷足存在感。
至于這些東西是不是外來的,重要嗎
太子殿下發表指示
“庶民只需要知道這是大秦的功績就可以了,不用知道東西具體是西方來的還是南方來的。”
只有學者才會研究物品來源,尤其農業學者。畢竟對作物進行培育改良可能要去原產地搜尋類似的作物,進行雜交等操作。
不要緊,這些都在農業研究類的書籍里記錄了,有需要的可以自行購買。
始皇一邊聽著太子的侃侃而談,一邊翻看著農事官的奏報,依舊沒怎么往心里去。
這些農事官確實很懂控制變量。
太子只是教了這么個法子,他們恨不得把所有變量都控制一下。比如澆水多少、施肥多少、氣候變化、土質差別等等。
控制變量法說起來簡單,實際操作就會發現,可以琢磨的搭配太多了。
所以春耕在即,悶在家里研究了一個冬天怎么分配試驗田的農事官們,紛紛來信表示官田不太夠用,請求多批一點。
始皇帝對他們的鉆研精神表示了贊許,但駁回了批田的請求。
官田再多也經不起他們都拿來試驗,為了防止國庫里的收成大量縮水,還是得留下絕大部分田地按照以前的經驗繼續耕作的。
始皇告訴他們,如果一口氣沒辦法測試所有變量,那就一個一個來。試驗田可以給他們多批幾年,每年測試兩三個,他也等得起。
哪怕都說大一統后天下太平,人口會暴漲,可這也是后面的事情了。
現在即便人口暴漲,暴漲的也是小嬰兒的數量。小孩胃口沒那么大,糧食暫時不算緊張。
一般要等到他們都十來歲那會兒進入青春期了,才會進入“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的階段,需要高產作物補足缺漏。
始皇下達命令,讓他們趕在大量新生人口長成半個勞動力之前,盡量研究出秦稻的最佳種植方法。并且還要積攢足夠的稻種,方便推廣到適宜種植的所有區域。
農事官們本來還覺得時間很充足,一年測一個變量都綽綽有余。但是看完這個要求之后,立刻就笑不出來了。
原因無他,試驗田經常要面臨操作不當導致的減產,甚至可能造成種子退化等情況的發生。
所以研究耕作方法不難,難的是
在研究的同時還要攢夠良種。否則光拿出方法沒有種子,庶民還是得種以前的舊稻。
為了達到陛下的要求,他們的研究時間就大大減少了。至少得留出幾輪對稻谷進行擴種,收獲更多的種子。
一直到陛下的王駕走過三晉回到咸陽,農事官們依然愁眉苦臉,整日里琢磨怎么解決這個難題。
難題很快就得到了緩解。
夏季末時象郡的農事官說,他們發現這里氣候太合適了。一年可以種三季稻,就是肥力不太跟得上。
幸好象郡常年處在原始森林的階段,開墾出來的農田土壤肥沃異常。森林種的腐殖質給土地了大量的肥,他們可以就近從林中取現成的腐殖質為土地補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