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些好處,農事官們卯足了勁地折騰新奇法子。
駱越人說了,占城稻在他們那邊挺多見的。所以現在取走的這一波就
算全部被折騰沒了也不心疼,再去駱越取就是了。
要是能研究出最佳耕作方式,現在的所謂浪費都不值一提。
搞研究哪有不投入成本的
只要君上不懷疑他們是故意搗亂就行。
當始皇帝的王駕抵達濮陽縣時,他收到了從九江郡安徽、廬江郡江西、南海郡廣東和象郡越南發來的農事官奏報。后面兩郡是后續增派的,為了擴充緯度范圍。
奏報厚厚一沓,是由于不同緯度區間都派遣了至少一個農事官過去。每人寫一份奏報,就是很可觀的數量了。
泰山封禪之后天下三十多郡重新劃分成了四十多郡,百越也正式置郡了。
搖身一變的百越人對新的郡縣模式很是稀奇,沒因為不習慣而鬧什么幺蛾子,大多還處在看熱鬧的階段。
先看看,要是郡縣制損害他們利益那再鬧也不遲。
不過損害的利益也得看大秦帶來了多少利益,只要有得賺,而且沒踩他們底線,他們也不會被損害了一點點就立刻翻臉。
因為百越很配合,南海郡的農事研究就比較順利。甚至可以說是最順利的,畢竟這里的氣候最接近占城稻的老家象郡。
對了,大秦將占城稻命名為了“秦稻”。
反正它現在也沒有名字,還不是秦人說叫什么就叫什么。秦稻一聽就是大秦推廣出來的,后人只要種它就得想起大秦的好。
這么天才的主意自然是太子殿下想的。
始皇帝點評
“太子慣會在這些方面討巧。”
扶蘇則表示
“孤這都是為了幫父親完成令大秦萬古流芳的理想。”
太子殿下這種操作大大啟發了眾人,各地很快涌現出許多以“秦”開頭的好物。
郡縣鄉里推廣的牲畜騾子叫秦騾,之前廣泛下發的官牛叫秦牛,西域商隊找來的棉花叫秦棉
反正只要是好東西,而且是大秦官方推廣的好東西,郡守們都很上道地給它改了個名。
然后在請安奏折里明示暗示,向始皇帝陛下表功。
始皇
人家又不是和良稻一樣沒有名字,你們愣給人改了可還行。
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有太子這么個家伙在,大秦好好的官吏都跟著學會阿諛奉承了。
真是人心不古。
始皇帝示意差不多就行了,以后不要什么都跟風。多做點實事比這些都要強,整日里鉆研這個,他怕臣子以后就只惦記著歌功頌德了。
始皇這就是吃了太正直的虧。
改名字可不是閑得無聊,現在看著尷尬,過個千百年再看可就不一樣了。
尋常老百姓也不是誰都會去關注自己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事物,都是哪個皇帝哪個朝代引入推廣的。他們只會習以為常地覺得這東西自古就有,難道不是本土原生的嗎
哪怕是學歷史的學生,也頂多知道什么漢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