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戰事收尾的戰報是在春末時節傳來的。
冬季時其實就已經攻破匈奴了,但那個時候匈奴還在負隅頑抗,不斷往北逃竄。且各地還有小規模的匈奴人在組織反抗,并沒有全境歸順。
5無字驚鴻提醒您在大秦當完美太子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解決這些麻煩,再加上安置東胡和匈奴婦孺,花費了一個春天。等到大秦春耕結束時,終于塵埃落定。
一部分匈奴人逃往了更苦寒的北地,一部分則往西突圍,不知是準備前往青海還是西羌。
東北的春耕被耽誤了一些,好在問題不大。此時的東北還沒有像后世那般開發出大片的農田,很多地區還是林地。
由于燕國長城的存在,東胡人以前搶燕國不太容易。他們的戰斗能力也遠不如匈奴那么出名,自然要尋找別的方法解決饑餓問題。
因此東胡開墾出了一小部分的農田,過上了半農耕半游牧的生活。
這部分農田數量不算很多,而且極為分散。跟隨韓信前往東北的農事官看得頭大,干脆組織人手重新開墾。
農耕文明需要形成聚落,用大量的農田養活大量的人口。像這樣零星分布、每個部落自己負責一點區域的小田,發展起來太慢了。
牛是現成的,游牧民族自己就擅長養殖牛羊馬。他們不像中原還缺牛幫忙耕地,按理說應該能更早地做到吃飽不愁才對。
畢竟東北又不像北部草原,草原那個氣候和地理條件確實不適合耕作。
但或許是自古以來的習慣,許多游牧民族沒有往農耕發展的意識。牛養出來只是為了吃肉的,稍微嘗試了一下覺得自己不懂農耕就放棄了。
根據韓信的來信,農事官整日在東北氣得跳腳。
韓信說君上給他派的農事官脾氣太暴躁了,不僅東胡人被他訓得跟鵪鶉似的,秦兵也被訓了個遍。
農事官對于東胡人殺牛吃的行為非常看不慣,每每看見都要氣炸。秦兵幫忙解釋說東胡人一向如此,農事官就能把秦兵也一塊掃射了。
“東胡人不懂,你也不懂嗎你沒種過地嗎你看到他們吃牛還不攔著”
秦兵
雖然但是,大秦和東胡的歸屬問題還沒有徹底談妥。目前秦人明面上只是個過來幫忙的援軍,沒有援軍插手別人家事的道理吧
負責商談東胡歸順事宜的是新鮮上任的典客張良。
這位年紀輕輕就升任九卿之一的張典客據說能言善道,連難伺候的齊侯都能哄得服服帖帖。韓信翹首以盼,希望張卿能早點抵達,不要在路上耽擱。
韓信還說,他覺得農事官太難對付了。他自己實在是不行,后來都是丟給蒙英去招待的。
因為韓信的連番催促,張良原本預計和王駕一起啟程去東北的。現在被迫提前出發,已經離開有一陣子了。
說起來張良能這么快升任九卿,也是托了韓信的福。
起先的典客還是啟。
啟雖然年紀大了,但沒什么別的緣故,他還是樂得在九
卿的位置上磨蹭個幾年的。直到拖不下去再致仕,這樣也能在陛下跟前多刷點存在感不是
結果韓信摧枯拉朽地解決了東胡,開始催促咸陽派人來和東胡商談了。
上回負責和百越商談的李丞相,可那是因為李丞相編寫了百越律。現在的東胡又沒有東胡律,陛下肯定要找其他專業對口的人去談判。
很不幸的是,典客這個部門就是專門用來招待境外游牧部落的,包括但不限于西羌、諸戎、西域等等。
哪怕典客可能只負責招待,不負責政事方面的談判。啟掂量著自己這一把老骨頭,還是覺得他不適合千里迢迢跑去那么遠的地方出差。
于是啟很麻溜地就告老了。
致仕的折子里大肆夸贊了他的下屬張良十分能干,一定可以勝任這次的事務。
扶蘇早前都把張良給忘了,一看啟的折子,忽然想起來這號人物。
太子殿下便對父親說道
“子房為人圓滑,先前便將諸戎間的關系維系得極好。此番若是派他前去東北,定能安撫好東胡各部。”
這些年大秦因為通商的關系,經常和不同的羌戎部落打交道。這么多紛雜的勢力,不可能不鬧矛盾的,一直沒鬧出大事來不過是因為張良端水端得好罷了。
啟說得不錯,這么年輕有為的小伙子就應該派出去干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