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件事是啟誤判了的,就是李斯還真給東胡寫過新律。倒不是專給東胡寫的,而是給匈奴寫的,只不過東胡也可以借用罷了。
游牧部落可以通用一套律法,就像百越部落也可以通用那般。頂多就是各地區要稍作變更,閩越部落的律法細則就要和駱越部落的有所區分。
當然,這些區分都是剛開始為了維持社會穩定才選擇的權宜之計。
目測百年內可以統一百越的律法,廢除掉不同的部分。這期間百越律會漸漸向秦律靠攏,每年調整一些細微之處,直到最后完全一致。
游牧地區自然也可以進行類似的操作。
不過由于地理條件的制約,東胡還好說,匈奴草原怕是很難完全照搬秦律。
在古代時期,草原上很難形成太多固定的城邦。游牧民族必須逐水草而居,除非中原向他們大量出售糧食。
始皇帝和太子商議之后認為,可以在草原上建造幾座標志性的大城。這些城池里定居的各行各業依靠購買糧食為生,其他地區依舊保持游牧狀態。
因為他們吸納匈奴不僅僅是為了開發草原,更是為了讓他們駐守北境。如果全部像農耕社會一樣以安逸的生活供養起來,會磨掉匈奴的利爪。
而且定居的生活也不利于他們發展畜牧。
始皇指了指輿圖上草原的正北邊
“這里靠近后方的區域,較難管轄。”
其實從內蒙古開始,就已經算是高原了。從南至北依次是內蒙古高原、外蒙古高原和中西伯利亞高原,一共三個部分。
華夏古代從漢到
清,能掌控的草原區域也就是內蒙古。像漢代,匈奴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翻看史書就會發現,歸順的一直都是南匈奴,而北匈奴則北遁。有一部分北遁的就是去了外蒙古高原,那里地形更復雜一些,離得又遠,中央基本管不到那片。
大秦要吸納匈奴,就要考慮到外蒙古的問題。如今在內蒙活躍的匈奴很有可能往外蒙跑,然后留在當地反復騷擾北境。
另外還得防備更北邊的西伯利亞。
雖說如今西伯利亞還沒太多人定居,更沒什么族群會從那邊跑來侵犯中原。但這種事情都是說不準的,還是得提早防備起來。
總之,匈奴部落不能被養成柔弱的家貓。
東胡也一樣,外興安嶺之外的東西伯利亞山地也有可能迎來外人襲擊。
扶蘇重新畫了一幅地形圖
“父親的擔憂不無道理,此事須得記在祖訓中,以免后世子孫不放在心上。”
而后將地形圖用膠一并貼在那本祖訓里頭,作為留給后世子孫的參考資料。
扶蘇還道
祖訓可不能只留一本,要多印刷個幾百冊的。最好臣子手里也有,免得某些不肖子孫不把祖訓當回事。”
所有人都知道內容的祖訓才是有效力的祖訓,群臣會盯著皇帝執行。否則就皇家自己傳一傳,外臣都不知道始皇帝下過什么指示,怎么知道當今陛下照做了沒有
扶蘇對自己的兒孫沒什么自信,畢竟連他親兒子橋松都已經很擅長陽奉陰違地和他對著干了。
單純指望兒孫孝順純屬做夢,沒見過的祖宗誰聽你的
始皇帝含笑看著他忙活
“張良不知還有多久能抵達東北,此番蕭何與他同去,應能一切順利。”
原本應該是寫了北律的李斯過去的,然而李斯堅稱自己年紀大了不好奔波,把北律塞給張良就躲開了。
他想的是夏初王駕就會開啟一次巡游,當然是跟著陛下巡游更重要。
律法他都寫好了,張良又不是傻子,這點小事還用得著他個丞相親自去處理
結果沒成想,扶蘇看李斯不去,干脆勸父親點了蕭何隨行。
張良說到底是個典客,不好插手太多。且內政方面也不是他最擅長的,還是得搭配個專業人士比較好。
蕭何跟著治粟內史混了這么久,不僅在財政方面展現出了極佳的能力,其他方面也曾嶄露頭角。
始皇和太子俱都認為蕭何有拜相的才能,可以考慮重點培養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