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的車架在九原縣停留了幾日便直接朝著長城而去,途中道路確實還算平整。
運糧時為了減少糧食消耗,道路自然是越好走越好的。本來人力運糧就比較耗費糧食,路再難走一點耗費的只會更多。
沿途車隊還遇見了一支送糧的小隊。
得益于這些年大秦牛羊馬騾的數量大量增加,以前多是靠人力推車運輸的糧隊,如今也能大范圍用上騾馬了。
畜力運輸不僅效率高,速度也更快一些。空出來的人手可以專門警戒周圍流竄的匪徒,降低軍糧被劫掠的風險。
不過邊關這邊的匪徒還是比較少的,軍隊就在附近駐扎,會隔三差五剿個匪。
邊郡本來就相對苦寒一些,沒什么好搶的。有追求的山匪都往富饒的地方去了,剩下那些也都是和匈奴一樣不挑的,有的搶就不錯了。
楊端和很有想法。
他認為尋常新兵直接上戰場或許會露怯,哪怕大秦的律法能致使庶民對軍功熱切追捧,也不敢做了逃兵牽連全家。但生理反應是控制不住的,第一次上戰場就是容易畏懼不前。
既然如此,不如把新兵派去剿匪。九原郡的匪徒不夠用,就往隔壁郡也派一派。
先秦時期的匪徒還是挺窮兇極惡的,可以盡可能地磨礪新兵。又因為這些匪徒窮苦沒什么兵器的緣故,對正規軍隊來說對付起來沒什么危險。
見過血之后,再上戰場就好得多,剿匪回來還能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適應。不像直接上戰場,殺了人心態崩了,連調整的時間都沒有。
大家都覺得這個方法不錯,于是紛紛效仿。
但這種操作有一個問題。
扶蘇無奈地說道
“只在自己郡內剿匪也便罷了,邊軍往內地的郡跑,這算怎么回事”
一個搞不好,這就是守邊將領圖謀不軌的證據。之前就有御史彈劾過,奈何始皇帝陛下就是寵武將,任你嘰嘰歪歪也不動搖。
邊郡守將未必不知道這么做不好,換個帝王肯定一個個都老老實實安安分分的。
可這不是始皇帝在位嗎陛下不會計較這些小事,所以他們一個兩個膽子大得很。
剿匪也是有軍功的,有軍功為什么不賺呢。人家自己郡的郡兵不干實事,那就別怪他們搶功勞了。
楊端和到底是個穩重的人,一開始沒有囂張到往別郡派兵“幫忙”剿匪,還是桓齮先動的手。大家觀望了一下,發現陛下果然沒有意見,紛紛效仿。
扶蘇勸父親還是得管一管
“長此以往,邊郡和內郡要生齟齬的。”
內郡的郡尉自己想不想要這個剿匪的功勞是一回事,你跑來搶就是不對的。
他們這些將軍也不是每個都和人家說好了再出兵,像羌瘣,根本沒和人家說過,直接就派人過去了。
第一個彈劾他們的還不是朝中的御史,畢竟御史也沒手眼通天到知道那么遙遠的邊郡細節
。是那個被搶了功勞的郡尉先給他們郡的郡監打了小報告,郡監再千里迢迢上折子告狀。
然后朝中御史就知道了,一打聽,好家伙,這么多人跟著學,便開始頻繁彈劾這群不安分的武將。
始皇帝原先不覺得這是什么大事。
臣子之間有點小矛盾很正常,相鄰的兩郡間也本就容易產生摩擦。御史那邊就更正常了,什么小事都愛上綱上線拎出來說。
但愛子既然勸了,始皇也愿意聽一聽。
他沉吟片刻
“這個歷練新兵的法子確實可行,正好郡中的士兵也不怎么頂用,不如改一改。”
因為六國故地沒有徹底歸心的緣故,大秦各郡其實都有駐兵,由郡尉統轄。遇到叛亂時,郡尉和太守就可以立刻領兵平叛,十分方便。
按理來說這些士兵日常除了操練,沒有叛亂時也該找點正經事做才對。正好轄內有匪徒,剿匪還有軍功拿,為什么都不干呢
主要還是剿匪的收益太低了。
匪徒藏在大山之中,要找到他們并不容易。費盡心思找到了,也就那么幾個。擊殺后軍功沒多少,賞金一分,每個人到手就一點點。
所以雖然有些郡尉很有責任感,會帶著兵四處剿匪,大部分郡尉還是懶得折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