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橋松是在扶蘇身體糟糕那會兒才剛開始進學。
一邊是逐漸衰老的祖父,一邊是纏綿病榻的父親。身為太子長子,橋松擔負了極大的壓力。
所有人都在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做個優秀的長孫。這樣即便太子出了意外,大秦下一代還能指望他撐著。
所以橋松就開始逼自己上進。
小小一個孩子每天拼了命地學,潛能就是這么逼出來的。
而且他不僅進學時表現優異,日常也十分沉穩懂事。他不想因為自己的事情還讓長輩們憂心,于是幾乎從小就不調皮犯錯,還會主動照顧弟妹。
始皇對這個長孫一向是非常滿意的。
兩世的橋松自小的生長環境可以算是天差地別了,一個處在危機四伏的狀態下,一個則無憂無慮、除卻不做人的親爹
之外生活就沒什么煩惱了。
看見長孫這一世活潑了許多,始皇心中十分欣慰。出于對孫子的憐惜,太子做得太過分時,他并不吝于出手相助。
始皇嘆了口氣
“你前世自顧不暇,忽略了孩子也是常事。橋松當年雖然聰穎過人,卻也吃足了苦頭。”
其實始皇一開始的想法也是聰明孩子不用人教,自己就能成長得很好。
畢竟他自己就是這樣長大的,后來的扶蘇也只需要他教一點人情世故。治國方面一點就通,幾乎不用他教。
正史上的始皇帝沒把兒子教成合適的繼承人就是犯了這個錯誤,他覺得孩子可以自己長好,于是把精力都投入了治國。
往上數歷代秦王多是自學成才。
別說被父親教導治國了,好些在國外當質子的,爹的面都見不著,然而回國之后卻能完美繼承先輩的政治主張。
這么多例子擺在那里,誰看了不覺得“我兒子肯定也能和歷代先王一樣”
但橋松和他們不一樣。
橋松聰明是聰明,埋頭苦學的成果也不錯。但偶爾仍會出現問題,是他自己琢磨不透的。
起初橋松不敢拿去叨擾長輩,就自己一個人憋著。他和那些問題死磕,試圖靠這個笨辦法解決。
始皇偶然發現了這一情況。
然后他才意識到,小孩是不能放養的。只丟給先生也不成,先生能教的有限。
從那之后始皇就偶爾抽空指點一下孫子,而太子因為國事和生病自顧不暇,自然也就忽略了這些。
始皇還記得他慢慢靠著教導和長孫拉進了關系之后,終于有一次他試探著詢問橋松為何在他面前如此忐忑。
他是親祖父,又不是外人,何須懼怕
橋松的回答是
“他們都說父親身體不好了,以后不能繼續做太子。祖父會培養別的公子,到時候我和父親都會被厭棄。”
所以作為太子的長子,他必須要優秀到能讓祖父越過叔叔們選擇他。這樣他可以代替父親作為繼承人,保住全家的性命。
始皇當時勃然大怒,立刻懲治了那些擅自揣測還敢拿到皇孫面前胡言亂語的家伙。
太子哪怕明日就病逝他也永遠是太子,這些人對著一個孩子編排這些,明顯不懷好意。
不過是看太子一脈似乎要失勢了,落井下石看他們笑話罷了。
后來始皇用下旨立太孫的行動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橋松身邊才少了這樣膽敢嚼舌根的人。
可小孩已經習慣了努力進學,心里依然有隱隱的不安。哪怕不考慮祖父厭棄的情況,長輩的天不假年也依舊讓他緊張不已,學習上不敢松懈半分。
始皇提起這些舊事,眉頭忍不住皺起
“你待他好些,不要總是惹他生氣。他今生不必如此辛苦了,該教的你就認真教一教。”
何必再讓小孩苦哈哈地學習,多給些提點,后果也沒那么嚴重。哪里就
至于抹殺小孩自主思考的能力了,當爹的更該信任自己兒子的聰慧才是。
扶蘇受教地答應了下來
“父親教訓的是。”
他還真不了解兒子小時候受過這么多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