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瞪了兒子一眼。
看吧孩子嚇成什么樣了,隨口一句話都能讓他聯想到父親要坑他上頭去。
扶蘇十分無辜
“我真的沒有這個意思。”
他還覺得委屈呢,他這些天對臭小子還不夠好嗎怎么在他跟前依然這么防備
唉,這個爹可真難當。
橋松對他爹的辯解半個字都不信,他哼哼一聲,仗著有祖父撐腰難得能在他爹面前硬氣一回。
橋松說道
“反正不管你是什么意思,我還是個小孩子,你不要想著壓榨我。”
扶蘇也哼了一聲
“你也就這兩年了,等你加冠你就不是了。”
兩個幼稚鬼互相拌了幾句嘴,最終在始皇帝的威壓下雙雙休戰。
休戰之后,橋松眼珠子一轉
“祖父,我加冠的時候是您給我取表字嗎”
隨即一臉期待地看著祖父,幾乎就要將“千萬別讓我爹來取”這幾個字寫到臉上去了。
他爹取名字都那么敷衍,取表字一定更加敷衍。
取名的時候他做不了主,只能任由他爹隨便給他取了。現在取表字他卻可以爭取一下,看看能不能說動祖父代勞。
然而扶蘇卻微笑著截住了話頭
“別想了,你的表字為父已經替你取好了。”
橋松
扶蘇想起上輩子給兒子辦冠禮的事情,那會兒父親早就駕崩了,表字自然只能他這個親爹來取。
不過因為避諱的關系,一般君主和帝王的表字取是取了,卻不太容易流傳下去。反正也沒人喊他們的表字,所以絕大多數的君主仿佛都只有一個名、沒有字。
扶蘇就是想著兒子的表字起了也頂多是走個流程,壓根用不上,因而起的時候確實沒怎么費心。
最終他給橋松起的表字是「濤風」。
古人取字一般有三種情況。
一是對名的補充解釋,比如年羹堯字亮工。
“羹堯”出自一個典故,說的是堯帝去世之后舜帝對他日夜追思,只要坐下就會在墻壁上看見堯的影子,吃飯時也會從湯羹的倒影里看見他的身影。
而“亮工”則出自舜典,原話“惟時亮天工”,意思是天生就要輔佐天子立下不世之功。
從名字到表字都在訴說父母對孩子的期許,希望他能成為像堯舜一樣賢能的人。
光看名可能會誤解父母的意思,但加上表字就能精準表達長輩是想他做個賢臣,而不是堯舜那樣的明君,避免造成誤解。
第二種情況則是用排行加期許組合成一個表字,和名關系不大。
比如衛青字仲卿,仲代表他是家里排行第二的兒子,卿在古代則和官職掛鉤,高官才能稱之為卿。
最后一種情況,是取反義詞作為表字。像韓愈表字退之,就是一種互補。
始皇帝之前給陰嫚取字陽滋,就是出于互補,想讓女兒陰陽雙全。
扶蘇給橋松取的濤風則是第一種情況。
橋松這個名字出自山有扶蘇,橋通喬,是高大之意。所以這個名字本身代表的是“高大的松樹”。
提起松樹,一般會聯想到松濤和松風。松濤為松林在風中搖曳時發出的浪濤聲,松風則是描繪松林搖曳的景象。
取“濤”和“風”,再搭配名本身的含義,便是他期望兒子能像松樹那般剛毅堅定、胸懷浩瀚。
橋松加冠的時候,扶蘇還在收拾大秦的諸多弊病。他那時并不確定橋松繼位后接手的肯定是欣欣向榮的局面,所以只能希冀兒子將來不會被困難擊敗,可以延續他和父親的事業。
始皇也覺得這個表字起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