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之前可不是這么說的,你剛剛還說它丑來著」
「橋松刻的丑了點。扶蘇刻的刻得挺好的。做人不要太雙標。」
「那個故事不是還有下半截嗎」
「下半截是啥」
「就是橋松跑去找始皇嘚瑟,炫耀扶蘇給他刻了章沒給始皇刻。結果扶蘇下一秒掏出個章來,刻得還比刻給他們的好看。」
「哈哈哈哈哈哈太子殿下永遠不會讓我失望」
「要我說橋松啊,這種臭爹你就別要了,來我懷里,我給你當爸爸。」
「橋松滾印章體」
「應該是橋松x一個大叉」
「喜歡用印章讓人滾的是扶蘇,橋松看到生氣的東西都是拿毛筆在奏折上整個打叉的,聽說嚇到過很多臣子。」
「這也是為什么史學界公認秦二世時期的奏折最沒研究價值的原因,好多都被他畫了亂七八糟的圖案。尤其打叉的那種,不少字都看不清楚了,我那個在考古隊工作的朋友說她每次分辨都感覺要看瞎眼。」
「但是他發明的圖案挺有意思的,好多現在都還在用。而且這么勾勾畫畫確實方便省事,可以省掉好多時間。」
「幸好后頭的皇帝沒跟他學壞。」
「皇帝們大部分還是在乎形象的,所以他們只學了印章術。上回還出土了二鳳用過的印章,上頭刻了個“打”。」
「臣子陛下,某地出現叛軍。二鳳打蓋戳。是這種的嗎」
「估計是。聽說開國初年各地經常有不愿意看到嬴秦再次登頂的人造反,亂了好一陣子,隔二差五就是哪里哪里起義了。估計他也嫌煩了,就讓人刻了這個印。」
「所以說了這么多,我們扶蘇給始皇刻的印章呢在哪里我要看」
「在地宮里哦親親」
「可惡」
天底下總不可能事事完美,就比如大家可能這輩子都見不到那枚印章了,又比如扶蘇的數上千張畫最后仍舊只有那么聊聊幾十張能夠被后世人展覽出來。
網友們只能真誠地表示
“希望科學家們能早點研究出可以不用開地宮也能進去一探究竟的技術,我們不動陪葬品,就想看看里頭到底什么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