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寧帝也沒見過臣子在他眼皮子底下當場寫奏折的,看向蕭景曜的眼神格外有興趣。
蕭景曜冷不丁被胡閣老坑了一把,深深嘆氣。奈何官大一級壓死人,胡閣老的品級不知比蕭景曜大了多少級,還有個在一旁笑呵呵看熱鬧的正寧帝。蕭景曜嘆氣之余,還是得好好地完成這份奏折。
寫奏折的格式蕭景曜當然會,但看著正寧帝和六部閣老目光灼灼的眼神,蕭景曜也不想浪費時間,迅速決定摒除那些問安的廢話,單刀直入,直接寫到辦報紙的好處。
除了先前討論的那幾點之外,蕭景曜抬頭看了眼正滿懷期待看著自己的胡閣老,念著這位胡閣老一心為公,兢兢業業攢錢攢糧也是為了能更好的治理天下。這次魯州災情,胡閣老放糧也放得十分爽快,是個心懷天下之人。
蕭景曜已經把前面好幾點都寫了下來,被胡閣老坑了一把的心氣也順了過來。想到胡閣老提到銀錢就雙眼放光,激動得不能自已,蕭景曜沉吟片刻,還是寫到了報紙的另一個大頭收入廣告。
胡閣老伸頭一瞅,“廣告廣而告之”
蕭景曜一邊點頭一邊道“沒錯。商人們也存在競爭,各大商號為了搶生意,花樣百出。大齊各地都有出名的富商,浙商閩商徽商都是大齊境內鼎鼎有名的商號。這是按地域劃分,實則同一地的商人,競爭更激烈。本地糕點就那么大,其中一家吃的多了,其他家就吃的少了。我當年在雍州和鄧氏書局合作,鄧氏書局愿意給我大筆分紅,就是因為當年的群英會活動幫他們奠定了雍州第一書局的地位。此后鄧氏書局占據了雍州更多的印刷書局市場,甚至將分局開到了京城,原本能同鄧氏書局打擂臺的雷氏書局,就這么沉寂了下去,份額被鄧氏書局占了不少。”
李首輔關注的重點偏了,“群英會群英會是你的主意”
鄧氏書局開到京城的第一年,就在京城辦了次群英會,一舉打響自己的名號。李首輔等人還為自己支持過的丞相買書投過票呢。
這事兒竟然是蕭景曜想出來的他那時候才多大
蕭景曜眨眨眼,點頭道“確實是我給鄧氏書局出的主意,所以這次賣科舉書籍,我第一個去找鄧氏書局。第二次合作,也算是老熟人了,他們也不會故意給我挖坑。”
雖然挖坑也沒用。
蕭景曜很清楚,正寧帝把他往中書舍人這個位置上一放,估計有人已經派人馬不停蹄地跑去雍州,將他從小到大的事情都查個底朝天了。估計其中也有正寧帝的人手。
帝王嘛,對近身伺候自己,又能看到各種機密文書的官員,肯定會有疑心的。
所以蕭景曜選擇狀似無意地將自己先前干過的事情說出來,免得正寧帝疑惑蕭元青把家底都敗光了,蕭家怎么還有錢在京城買大宅院。
要是以后有人拿這事兒做文章,現在蕭景曜提前和正寧帝以及六部尚書交了底,那人也只能做一回無用功了。
蕭景曜想了想,決
定順手給可能這么干的挖個坑,不好意思地笑道“臣父當年受人蒙騙,將家中最值錢的兩個大鋪子都輸了出去,沒少被長輩數落。到臣開蒙后,見家中長輩為臣的讀書開銷發愁,一時便想出這個法子,讓陛下和閣老們見笑了。”
胡閣老幽幽道“一時想出來的法子,就能賺京城一間大宅院還有剩余啊。”
群英會有多熱鬧,久居深宮的正寧帝都有所耳聞。也就是這幾年大家都過了新鮮勁兒,熱情沒有原來那般高漲。鄧氏書局第一次在京城辦群英會的時候,那架勢,當真是書局門口人擠人,掌柜和小廝們每天都數錢數到手抽筋。
那會兒胡閣老每天都站在鄧氏書局對面,看著書局門口人潮涌動的模樣,胡閣老眼睛都綠了。
京中權貴云集,最不缺的就是銀錢。一場群英會辦下來,按胡閣老的估算,鄧氏書局起碼進賬百萬兩之巨
一個月進賬幾百萬兩
胡閣老只恨想出這等摟錢妙招的人沒有出仕,不然怎么都要把他要來戶部,勤勤懇懇給國庫摟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