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賈們“”
總督大人的手段真是一套又一套。但不得不說,他們心里舒坦多了。自己揚名和官府幫他們揚名,能一樣嗎
早知道就多買一些了,湊筆大數目才能拿得出手啊。
也有眼光更長遠的人想到了辦書院。江南文風興盛,那是因為江南百姓生活好,有錢的商賈也多,江南富庶了上千年,有底蘊,重文教,不知建了多少個書院。家里有錢送孩子念書的人家多,書院多,夫子同樣滿腹經綸,甚至有官員致仕后,自己開辦書院收學生講課。這樣優越的條件,江南怎么可能不出才子
讀書人多,也就意味著當官的多。老鄉提攜老鄉,致仕回鄉后又培養新的江南人才,繼續讓江南新秀步入官場,成為統治階級。江南官員在朝中占比份額可比窮苦地方高得多。
閔州先前不是不重文教,但那時候閔州倭匪猖獗,臨海百姓忙著抗倭,保衛家園,命不保夕,誰還能再分出心思讓孩子去念書
便是不臨海的,閔州也不是什么富庶的地方,收的稅都屬于中下水平,要想大力發展教育,一個字,難。
念書是要花錢的,而且花費還不小。這會兒又不像后世,還有九年義務教育,國家給免學費。現在能供個讀書人的人家,都已經同等階層中過得好的存在。
百姓沒錢,官府也沒錢,社學破破爛爛,已經成為擺設,蛛網遍布,官辦的縣學和府學條件也不算太好。各地的縣學和府學都是按同樣的規制建的,但維護的怎么樣,就得看當地官府撥不撥款。
蕭景曜先前帶著小湯包走訪視察,明顯就感覺到閔州境內的縣學條件,還比不過南川縣的縣學。畢竟南川縣縣學那邊,屋頂的瓦片都是整整齊齊的,門上的漆也亮堂堂,門環上的獸首也沒出現掉漆現象,各處屋子都氣派得很,顯然是維護得很好。
但閔州境內的縣學府學大都不是這樣。也就是福安縣有了福安港口,經濟暴增了一波之后,酈縣令才給縣學撥了銀子,將縣學中各處破敗的地方都修繕好。至于其他地方,除了大門之外,各地的門都開始搖搖晃晃了,也不知道用了多久,桌椅更是常有高低腳裂痕掉漆的,到處都散發著貧窮的氣息,完全不像是氣派的官辦學堂。
官學社學都如此,閔州的書院自然也就興旺不
起來。閔州本來就沒出過多少官員,也別提辦書院的事兒了。
就算有夫子,也沒錢建書院。
但現在各地抓經濟抓得熱火朝天,老百姓們也明顯感覺到來閔州的人變多了,他們的日子也寬裕多了。他們不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卻知道家里有錢了,看看能不能供個讀書人。
華夏人對讀書的熱情,大概也是刻進dna里的。
蕭景曜覺得他們這個想法很不錯,尤其是閔州系的商人,看到海上貿易這么賺錢后,聚在一起商量一番,開始琢磨建書院的事兒。他們這些做買賣的人當然是不能去給讀書人講課的,但他們可以出錢啊
沒有書院花錢建。沒有夫子花錢請。沒有讀書人那必然不可能的,只是多少的問題。實在不行,也不是不能花錢搞定。
蕭景曜都沒想到閔州商賈們這回這么上道,竟然不用他提示就能想到建書院興學校之事。還是后續莊明來找蕭景曜喝酒時,笑著提了一嘴這事兒。
莊明的消息最為靈通,梁千山護送康王等人出海,蕭景曜偶爾也會和莊明聚一聚。莊明這次就夸起這些商賈們來。說他們比四大家像個人多了,好歹賺了錢還會惠及家鄉。
蕭景曜先是一愣,而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成熟的肥羊,擁有較強的自我管理意識,都不用蕭景曜薅羊毛,他們就把自己的羊毛薅得很不錯。
梁千山和莊明越看蕭景曜臉上的笑容越覺得這家伙心里肯定沒盤算什么好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