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給閔州百姓的腦海里刻進了一個意識原來找個靠譜的活計,也要考試
以后閔州的廠只會越來越多,廠里喜歡識字的人,現在官府又在大力抓文教,決定了,家里的崽子們,趕緊去好好念書就算考不上功名,能在朝廷辦的廠里當個工人也不錯。到時候憑借著識字這個優勢,指不定還能當個管事呢
還有家里的年輕人,得了閑也滾去社學聽聽課,學幾個字,更加要多學一學記賬,省得平白錯過機會
閔州百姓們自發卷了起來。
社學夫子的事,蕭景曜將閔州一些屢試不第的落榜秀才召集了過來。這些人年歲漸長,上有老下有小,正是壓力最大的時候,需要他們頂立門戶。若是一直和鄉試死磕,指不定要死磕多久。蕭景曜建議他們,有意向的可以去社學當個夫子,教一教小孩子,最低干滿三年,期滿后,若是還想考鄉試,自己可以指點他們三次。
這幫秀才們原本還有些不愿,在聽到蕭景曜說可以指點他們鄉試的文章后,心里又活泛開來。蕭景曜考科舉的實力毋庸置疑,哪怕只指點他們三次,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機遇。
哪個普普通通的秀才能讓二品大員親自指點的正常情況下,雙方是一點交集都不會有。以他們的地位,根本見不到蕭景曜的面。
總督府的交情有多難攀,閔州官員已經用他們自身的經歷證明了。秀才們要是能借助這三
次機會和蕭景曜攀上交情,收獲未必比他們中舉小。
原本不屑一顧的人有所意動。蕭景曜將有意愿去當社學夫子的秀才們全都打包扔去研究院進行崗前培訓。
除了給孩子們上傳統的蒙學課,還要添加新學內容,懂
秀才們不懂也得懂。
這下他們也知道了去當社學夫子的好處了。自從蕭景曜提議新學成為一門新的科舉選科后,從鄉試開始,就會出現和新學有關的題目。雖然占比不高,但鄉試這種百里挑一的大型考試,一個省的人才齊聚一堂,一道題說不定就是能否上榜的關鍵。
新學書籍已經刊印出來,老秀才們當然買了準備學習。結果一打開書,神情頓時微妙起來,根本看不懂,告辭
蕭景曜讓研究院里的大佬給這幫文科生講數理化,其實是在幫他們。
都是聰明人,自然知道這對自己有什么好處,老秀才們聽得十分認真。尤其是那些小實驗,老秀才們都看得目不轉盯,躍躍欲試,恨不得自己沖上去操作一回。
研究員們當然會給他們這個機會。反正蕭景曜說過了,自己講解出來的東西,記憶最深刻。他們一邊動嘴皮子一邊上手實操,定然能將這些東西記得牢牢的,之后還要給社學的孩子們演示呢。
研究員們教得認真,有數理化學得一塌糊涂的,更是心頭一動,覺得自己找到了絕好先生。研究院這么多厲害的新學人物,多好的先生團趕緊問起來
反正老秀才們對這次培訓十分滿意,就是研究員們有點恍惚,私下里都在偷偷商議,“怎么感覺這幫人不太聰明的模樣”
“一道簡單的方程題講了十八遍還沒聽明白。他們考不上舉人果然是有原因的”
只有研究員們受傷的世界達成了。
社學夫子等級大變樣
還都應了蕭景曜的要求,多給孩子們講一講新學知識,帶著他們做做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