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孟冬臣在江雪律身邊,他一定會大吃一驚,江雪律的排列組合遵循了時間線,他甚至還沒有開始看卷宗
還沒看,就知道了兇手殺人的順序和受害者遇害的時間。
排列完受害者的照片后。
江雪律陷入了沉默,他終于知道了,懸案為什么是懸案,說實話即使他有犯罪之眼,懸案的破解依然不容易。
四十年的鴻溝差距,并不是短期內能夠彌補。
孟冬臣搜集的資料有很多,幾乎是厚厚一摞,作為一個非警察人士、民間破案愛好者,對方已經做了足夠多的準備了。可惜他不是真正的“兇手”,他篩選收集的資料有真有假,當年的報紙媒體、警察披露的案件細節和民眾的證詞,真真假假迷霧難分。
有些完全跟案件無關,只能對案件的破獲產生誤導作用。
有些細節看似沒用,實則至關重要。
換言之,真假難分的信息太多了,江雪律閱讀起來有些吃力。
比如說一個路人激動萬分地說,“我看到了兇手,他是一名三十歲左右的白人,頭戴黑色帽子,他殺人后往東邊跑了。”江雪律感應這句話,發現這竟是一句徹頭徹尾假話,這個路人純屬為了博取眼球。因為這個案子已經成了爆炸性新聞,他想要以“目擊者”的身份出名。
當年的警察信以為真,真的往東邊去了,想要找到一名符合特征的嫌疑人,結果只是大海撈針。
“”
浪費了他好幾分鐘,江雪律把這個證據刪掉,拿出紅筆打了一個大叉叉。
江雪律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在無數真真假假的信息中提取出了真正有效的證據,他低頭安靜地注視著這一切。
臺燈照射下,少年仿佛陷入了一種玄而又玄的境界,他那雙純黑的眼睛定定,濃墨一般的黑色瞳孔放大。這一刻他的眼睛如同宇宙般深邃,透著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寒意。
沒有人知道,這一刻他與“兇手”精神共振。
他的身體坐在201x年江州市的家中臥室里,實際上靈魂早已經穿越了時空,回到了四十年前。
他成了一個大洋彼岸的年輕男人,他的靈魂在這個男人的軀體里。
江雪律看了一眼日歷,時間是1973年。
他回到四十多年前。
“他”現在是兇手視角,他在做什么
“他”在柜子里東翻西找,找出了一套衣服,準備出門行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