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共乘一騎,走在回家的路上,即便表明心意已是昨日的事了,繡娘的臉頰還是有些紅。
好在天氣熱了,倒也說得過去。
吳蔚覺得,雖然自己和繡娘的這場告白稍顯匆忙,好在結局是好的。
自從和繡娘確立了關系,吳蔚感覺自己的心徹底有了依托,不再像從前那般,即便認可了這個時代,偶爾也會覺得心是飄著的。
關于“婚嫁”之事,吳蔚問過繡娘的意見,和吳蔚想的差不多,繡娘也覺得她們只要心中有彼此,認定了彼此便好,實在沒有必要去做些引人矚目的事情。
繡娘已經是經歷過一次流言蜚語的傷害了,她不想讓吳蔚也深陷其中,更不想打破眼下平靜的生活。
反正她的名聲已然如此了,即便張家村的人從不會惡意提及,也沒有人真的敢打一個“掃把星”的主意。
而吳蔚呢,沒有親長在身邊,婚嫁之事全憑她自己做主。
說起來,這已是老天對她們最大的眷顧了。
昨夜夜深時,繡娘看著身邊熟睡的吳蔚,回憶起自己曾經歷的種種不公和不幸,心里竟暗暗有些慶幸。
正是因為從前那些不堪回首的經歷,反而讓她之后的人生能自己做主了。
剛確定了關系,二人有說不完的話,哪怕是幾句閑談,都別有一般滋味。
一路上說說笑笑,這趟歸家之路顯得并不漫長。
這次回來,吳蔚和繡娘給張老夫人帶了不少東西,吃的用的,還有些精巧的小物件。
繡娘明白吳蔚的心思,便也由著她了,倒是柳老夫人接過東西以后,心疼了半晌,叫吳蔚不要這般浪費銀子,她已經很滿意現在的生活了。
自從腿疾逐漸好轉,丟掉手杖的柳老夫人將小院打理得井井有條,并沒有什么活需要繡娘和吳蔚做。只是各自換下一套干凈的衣裳,繡娘拿去洗了,吳蔚則是劈了兩捆柴,碼到了院墻邊上。
吳蔚放下斧頭,繡娘剛好也洗完了衣裳,二人一起把衣服晾好,吳蔚說道“三娘,我去趟張家。”
“嗯,方便的話,請二姐和二姐夫來家里吃飯。今兒天好,讓二姐把柱子也抱過來,我和娘在家里準備晚飯。”
“知道了。”
吳蔚駕著牛車出門去了,和上次一樣,張家父子到田里去了。
吳蔚和張老夫人聊了一會兒,從張老夫人口中得知張家的田地算是保住了一多半,眼下這個月份,再補種秧苗也趕不上抽穗了,只能盡力保住現有秧苗的存活率,張家父子每天天不亮就到田里去,父子倆一人一個扁擔,不停地往地里澆水。
張老夫人還說有些人家地里的秧苗死了大半,眼看著補種無望,干脆放棄了,家里留一個看家,照顧老小的,剩下的壯勞力結伴去了泰州府。
臨走前,張老夫人還絮絮叨叨地說道“今年的糧食,怕是要漲
價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