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州失守的消息,傳到泰州這邊時,已又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柳正善和孫秋霜二人,漸漸地熟悉了吳宅的生活,這個年紀的孩子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再加上他們求知若渴的態度,進步非常驚人。
只因為吳蔚發自內心的一句話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通過自己雙手去努力拼搏。
不同于善堂,吳蔚沒有安排兩個孩子的人生,而是給他們講清楚道理,給他們拋下了一個選擇。
雖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相比于善堂能的那些單一的營生和有限的工作機會,仵作這一行當,對這兩個孩子而言,顯然更有吸引力
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兩個孩子已經認識了不少字,也打下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孫秋霜還在吳蔚的指導下,獨立解剖了一只青蛙。
雖然過程不甚完美,但孫秋霜冷靜的態度和穩健的雙手,以及在解剖后對青蛙尸體的合理安置,看得吳蔚心生贊許。
柳正善的資質則相對差了一些,或許是在黑暗的環境中長大,柳正善非常珍惜這次機會,可連字都沒有認全的他,完全找不到努力的方向,相形見絀之下整個人都失了精神。
吳蔚發現后,找到柳正善談了幾次心,給他講了“學海無涯”和“學如行舟”的道理,仵作這一行,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學問,只要肯鉆研,多學多看,不放棄,哪怕走的比別人慢一些,也一定會有學成的一天。
柳正善聽完后給吳蔚連磕了好幾個響頭,將心放在了肚子里,安心在吳宅住下了。
吳宅內一派歲月靜好,各得其所的模樣,外面的世道卻并不太平。
這幾日,柳翠微待在家中的時間銳減,又是一副早出晚歸的架勢,泰州城內另外八大米莊的東家和柳翠微的情況差不多。
泰州商會的會長親自下了帖子,將泰州城內九大米莊的東家邀請到了一起,共商大事。
會上,泰州商會的會長神色凝重,諱莫如深,口吻卻很強硬,他要求九位東家需得用盡一切辦法,在三個月內籌措到二十萬石的糧食
言畢,所有的東家都坐不住了,質疑的話到了嘴邊兒,有幾位急性子的東家甚至都站了起來,但又突然想到了什么,彼此對視一眼,重新坐了回去。
二十萬石糧食,能用到如此龐大糧食數量的地方不多
要么是賑災,要么就是軍需
作為泰州城最大的幾位米莊的東家,消息最為靈通,他們根本沒聽說有災情的消息,那么這批糧食真正的用處,也就不言而喻了。
只是“軍需”這兩個字,威力太盛,震懾太強,誰也不敢輕易宣之于口。
宜王的某些動向,或許可以瞞過遠在天邊的朝廷,可卻瞞不住這些嗅覺極為靈敏,人脈關系網錯綜復雜的大商賈們。
可他們都是地道的泰州人士,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即便察覺到了什么,也沒有辦法。
沉默中,柳翠微默默在心里算了一筆賬,經營了米莊這么久了,某些數據和經驗早就積累起來了。
不過幾個呼吸的功夫,柳翠微便算出,這二十萬石的糧食,足夠二十萬人吃一百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