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宣四年,冬。
朝廷頒布了一道圣旨,召各地藩王入京。
此次召見各地藩王的目的,一為祭天祭祖;二為入京述職;三為宗族團聚。
太后于本年薨逝,先帝與太后聚首于皇陵,從禮法上來講,弘宣五年大年初一這天,應當舉辦一場規模盛大的祭天祭祖,以此來告慰先帝與太后的在天之靈,皇室宗親都應到場。
當然,這只是從禮法層面來講,能夠說服天下人的一個召集皇室宗親的理由,至于有沒有更深層次的用意,非置身于漩渦的那幾個人,怕是看不透的。
泰州。
宜王府內。
宜王身著一襲素色常服,一張慘白的臉上半布著絡腮胡須,原本銳利而有神的雙眼,此刻卻充滿了疲憊與空洞,眼底是濃濃的青黑色。
宜王單手抵在唇上,咳嗽聲卻不受控制地溢出,仿佛那拇指上的陽綠翡翠扳指都失去了神采,變得死氣沉沉。
“欽此”
從京城遠道而來的宣旨欽差洋洋灑灑地念完了圣旨,宜王忍不住又咳嗽了幾聲,喘息著示意旁邊攙扶著他的兩名侍衛松一松手上的力道,好方便他跪地接旨。
宣旨欽差見狀,滿臉的為難。
依照禮法,宜王是該跪地接旨的,可誰能想到正值壯年的宜王殿下,竟然病成這樣仿佛一頭搶在地上,隨時就能駕鶴西去一般。
數月前太后薨逝,宜王稱病未能回京,還是在京城的宜王世子替父盡孝,才沒亂了禮法,但對于此事,京城的官吏和百姓多少有些不同的看法。
宜王正值壯年,平日里身體一向很好,為何會病的如此蹊蹺
再加上太后薨逝沒多久,消失已久的玉面神機東方瑞突然現身,丟下了一個重磅的消息,直指朝堂,暗示太后薨逝的十分蹊蹺。
不免又讓人聯想到沒有回京吊唁的宜王身上,是否是宜王知道了什么內幕,為了避禍才沒有回京呢
宣旨欽差親眼見到宜王,才明白是世人多慮了,宜王的確病得很重,已經到了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的程度了。
宣旨欽差思緒稍動,在宜王雙膝剛一接觸到地面的瞬間便快步上前,將宜王攙起,說道“殿下已經恪守了禮節,還是以身體為重”
宜王感激地看了宣旨欽差一眼,再次握拳抵住了嘴唇,咳嗽了一陣。
宣旨欽差將圣旨雙手奉上,便要離去,宜王虛弱地抬了抬手,便有人奉上一個鼓鼓的錢袋,說道“大人遠道而來,本應留下休整幾日,看看這泰州的風土人情,只是我家殿下自太后薨逝以后身子一直都不好,哎。這一點點心意,還請大人務必收下。”
宣旨欽差推辭了幾番,最后還是將錢袋子收到了袖中,袖中的分量令宣旨欽差十分滿意,抱拳上前,說道“殿下放心,臣回京之后,定會將殿下的情況如實稟報給陛下,陛下與殿下手足情深,想來定能體諒殿下。”
“如此,便謝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