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王府的侍衛客氣地送走了宣旨的欽差,待欽差走后,宜王立刻便站直了身體,哪里還有一丁點兒病態,只是那慘白的臉色不曾變過。
弘宣四年,年底。
宜王上書京城,自稱病重,不堪舟車勞頓,請皇帝陛下垂憐,體恤。
前來泰州宣旨的大臣,也將宜王的情況“如實”稟告給了皇帝。
高律第一次有種搬了石頭砸自己腳的感覺,他將宜王世子宣至京城,是為了震懾,牽制宜王,卻不想竟成了宜王的擋箭牌
宜王兩次宣而不朝,高律本可借機發難,卻因為宜王世子在京城,錯失了這次機會
弘宣五年,大年初一,皇帝高律帶領梁朝宗親和二品以上的文武百官,浩浩蕩蕩地前往太廟,舉辦了自登基以來,最隆重浩大的一場祭天祭祖。
弘宣五年,二月。
自一封自泰州出發的八百里加急,抵達了京城。
奏章是由王府長史代宜王寫的,奏章上說宜王妃于弘宣五年,正月十五,重病不治,溘然長逝。宜王經受不起中年喪妻的打擊,已是重病不起,無力操持王妃的后事,懇請陛下準許宜王世子即刻返回泰州,主持大局
看完這篇奏章,高律勃然大怒,在御書房內砸了不少東西。
有人說是因為陛下與宜王手足情深,得知噩耗心急如焚。
可之后朝廷的一系列動作,無不透出一股令人看不透的高深來。
先是負責宜王世子起居的內侍回稟說世子在聽聞母妃噩耗時,經受不住打擊,當場昏厥,醒來后周身動彈不得,臥床不起了。
皇帝便直接在朝堂上詢問起了,能代替宜王世子前往泰州主持大局的人選。
時任刑部尚書的蕭盛,蕭伯讓自行請纓前往,獲得了高律的準許。
說起這位蕭盛,可是梁朝境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存在。
先太后是蕭盛的姑奶奶,當今皇帝就是蕭盛的姑表伯父,蕭盛作為蕭家的嫡長孫,自身也非常優秀,曾是文武兩榜的狀元,年紀輕輕就歷經兩朝帝王,而立之年便坐上了尚書之位。
蕭盛曾經還是平燕王老千歲的孫女婿,只是這場婚事因為高寧雪的種種操作不得不作罷,如今已定下了吏部尚書家的嫡孫女,只等太后喪期一過,二人便能完婚
不過話說回來了,高寧雪當初轟轟烈烈地鬧了這一場,最終卻能全身而退,可見平日里不顯山,不露水的平燕王老千歲,在朝中的分量
蕭盛是刑部尚書,照理說這件事兒派禮部,聯合宗正寺的官員前去泰州更為合適,不過從太后那邊算起,蕭盛與宜王一家也有親,他也要叫宜王一聲姑表叔父,沖著這一層關系,蕭盛倒是一個合適的人選。
三日后,蕭盛便帶著禮部,宗正寺的官員,攜五千兵馬上路了。
為表鄭重,皇帝還將天子劍暫時交給蕭盛,命其一同帶到泰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