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真正救他們于水火的人,是宜王殿下
宜王給出了詳細的數據,為了應對這兩場天災,宜王府究竟支出了多少錢糧,人力,總量竟是朝廷支出的五倍
表完了貢獻后,告示上的內容又
是一變,開始講述四皇子的死因蹊蹺,更直指兇手就是當朝刑部尚書蕭盛
在告示的最后,宜王痛斥朝廷抗倭不利,令以海州為中心的幾個州府接連失守,百姓流離失所,面對此等危機,朝廷非但不調撥精銳對抗外敵,反而先是扣押宜王世子,逼死宜王妃,如今又令殺害四皇子的兇手,攜天子劍圍困泰州。
“如今,泰州軍民已無路可退,一旦城破,則宜王府勢必被賊人鏟平,城內百姓皆遭連累,本王實不忍泰州百姓落得如此下場,更不忍見昏君誤國,賣國求榮,荼毒天下,今正告天下百姓,本王身系天家血脈,為江山,為社稷,為天下黎民百姓計,不日起兵,掃蕩寰宇,扭轉乾坤,望天下百姓明察,擇明君而從之”
文書念完了最后一段,場內鴉雀無聲。
百姓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宜王殿下,這是要反了
可那告示上的內容寫的清清楚楚,宜王府的印鑒和宜王本人的印鑒,清清楚楚地并排落在告示的最下方,還能有假
早就潛伏在場中的幾人見狀,互相使了個眼色,立刻就有人高聲嚷道“我說城門怎么關了,原來是咱們被朝廷的兵馬圍住了”
“我聽說宜王世子已經被人給害了,這次朝廷的欽差帶著天子劍來,就是要賜死宜王殿下的”
“宜王殿下犯了什么罪了”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四皇子還是嫡出呢,不一樣被害死了”
突然有人義憤填膺地喊道“我家在泰州城里安居樂業幾代人了,絕不能讓朝廷的人打進來”
“對,老子才不管誰是皇帝,宜王殿下承平燕王老千歲之志,讓咱們家家戶戶都有飯吃,有營生干,他就是好人”
簡約之言在某個特殊的場合被喊出來,反而更能煽動人心,很快人群便沸騰起來了,紛紛聲援宜王府,更有人表示要立刻去參軍保家的。
凡是告示,一般都遵循這樣一個原則“凡諸曉諭,宜明白簡,切勿以詞華是炫,所謂婦人童豎;皆可知之者也”
大致意思是告示要表述明確,直白,用詞簡單,切勿辭藻華麗,要讓女子和孩童都能聽得懂,看得明白。
但宜王府的這一告知書,卻是違背了這一原則,與其說是告示,不如說是一封信更妥帖些,宜王以自身的立足點出發,將一些百姓所看不到的東西,層層剝開,展示在人前。
古往今來,圣賢者屈指可數,所謂的明君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數皇帝,不過是投胎投的好,一出生便是這天下的既得利益者,他們對百姓的態度,是既漠視又惶恐的。
百姓的死活,與他們無關,卻要防止百姓過度聰明,所以愚民,弄民的政策屢見不鮮。
宜王在吳蔚的建議下,將一些尋常百姓很難看透的真相,親手扒了出來,朝廷給的賑災錢糧看似不少,可光談總量,不看平均所得本身就是一種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