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宜王調查到這張成與吳蔚有故舊,本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派吳蔚過去勸降,沒想到竟有意外之喜。
宜王好心情地說道“這張成倒是個識時務的。”
侍衛立刻說道“不是這張成識時務,而是吳姑娘才智卓絕,一番話把張成說的啞口無言,除了歸順殿下,別無他法了”
“哦怎么回事”
侍衛咧嘴一笑,清了清嗓子將自己守在書房外面聽到的一切,一五一十地給宜王講了一遍。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好,好一個吳蔚”宜王也忍不住為吳蔚撫掌贊嘆。
侍衛見狀,莫名生出一股與有榮焉之感,趁機說道“屬下細心觀察了,吳姑娘處處為殿下的名聲著想,以大局為重,實乃忠心之人。”之后,侍衛又把吳蔚命令大軍停在清廬縣縣城外待命的事情,給宜王說了。
宜王滿意地點了點頭,對吳蔚的疑慮散了七七八八。
宜王思索片刻,對侍衛說道“你去找杜文書,將吳蔚勸降張成時所說的話,仔仔細細地給杜文書說一遍,命他將這些話抄錄下來,寫個五份過來,另外再派人去把張康,劉洪,徐耀宗,李鶴,李義,給本王叫過來。”
“是”
侍衛走后,宜王又喚來兩名貼身得力的侍衛,命令他們抽調五百弓箭手,五百步兵,帶上足夠的軍需和守城利器,連同幾箱子的燃燒的瓶子,即刻出發前往清河縣駐軍
“是”兩名侍衛齊齊抱拳。
“再把這份告示交給張成,讓他張貼到清河縣各處,這一千士兵名義上要聽從張成的調遣,只要他不做任何對本王不利的事情,就都聽他的安排。”
“是”
“去吧。”
又過了一會兒,宜王府的五位被宣召的五位幕僚陸續到了,與吳蔚共同去過清河縣的那位侍衛也帶著五份“吳蔚語錄”回來了。
宜王將五份語錄分發給場中五位幕僚,說道“好好看看上面寫的,好好學學清河縣知縣已經歸順本王。張康,本王記得你的祖籍是清源縣”
一名幕僚出列,答道“回殿下,微臣的祖籍正是清源縣。”
“蕭盛帶著大軍跑到清源縣去了,你想想辦法潛回到清源縣去,與清源縣的知縣見一面,探探底。”
張康面露難色,遲疑道“殿下清源縣父老都知道微臣在殿下帳中任職,怕是微臣剛一露面,就被蕭盛抓起來斬了。”
宜王冷哼一聲,說道“動動你的腦子,是假意叛逃,還是辭官回鄉,任何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