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隨便你想,本王恕你無罪大軍不日便到,若是清源縣知縣識相,便與本王里應外合,若是不識相的你明哲保身即可。”
是”張康只得硬著頭皮,接下了這個任務。
宜王又對剩下的四人說道“除了清源縣和清河縣,毗鄰六縣還剩四縣,本王予你們每人千員兵馬,火速出發去勸降這四縣的知縣,成功后不必回來,即刻派人飛馬來報,這千人兵馬就地駐扎在縣內,聽本王號令。若有不從者,就地斬殺,不必詢問。待縣內局勢安穩后,將征兵告示貼在縣內各處,有意從軍者,每集合百人便派兵將應征者送至泰州,明白了嗎”
“是”
“散了吧。”
“是。”
宜王并不擔心這五人的忠誠,因為他們的雙親妻兒都安居在泰州城內。
五人走后,宜王又叫來了十幾名幕僚,書房門口還安排了最忠心的四名侍衛共同把守。
宜王此次召集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商討“御駕親征”的事宜。
經過了兩天的思考,宜王終于下定決心,要親征清源縣,叫這些幕僚來不是為了詢問他們是否可行,而是預估本次戰役的勝率,開銷,商討兵馬配置,推舉隨行的將軍,先鋒官,以及在他出征后,泰州城該由誰來監理,等等事宜。
眾人在宜王的書房內商討了將近兩個時辰,起初眾人都不同意宜王御駕親征,認為為時過早了,但這一次宜王的態度非常堅決,并表示泰州的將士們需要一場大勝來提振軍心,若是連一個小小的清源縣,都能將泰州將士們拖入泥潭,他們干脆也別反了,集體抹脖子自盡好了。
眾人見勸諫不動,這才開始集中力量,紛紛獻言獻策。
其他的事情很快就打成了共識,只是這泰州城監理的人選,幕僚們再一次發生了分歧。
有一部分幕僚認為,應當令宜王嫡次子行事監理之權,并派四到六位資歷深,能力強的幕僚從旁協助。
另一部分幕僚則認為,應當令宜王庶長子行駛監理之權。
雙方的觀點都有一定的道理,如今世子生死未卜,那么嫡次子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世子,甚至是太子,應該早早把此事確定好,盡早歷練,穩固傳承。
但另外一部分幕僚則認為,宜王的嫡次子年紀太小,不過才十歲,即便有幕僚從旁協助,公子這么小的年紀也難以支撐泰州復雜的軍政事物,況且泰州是他們手上唯一的州府,不容有失。
所以這部分人認為,應當由年紀更長,且能力更強的宜王庶長子來行使泰州的監理之權,宜王的庶長子是宜王還是皇子的時候,府中的丫鬟爬床所生,因其生母居心不良,誕下庶長子后便被太后下了命令,去母留子了。
庶長子的出身雖然不佳,但是宜王并沒有過度苛責這個長子,大婚后還將這孩子過在了自己的側妃的膝下撫養,那側妃也是將之視若己出,無論是文化武功,還是禮儀孝道,都請了最好的師傅來教,雖然宜王府舊人都知道這位公子的出身,但從禮法上來講,這位庶長子也算不上什么污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