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拿到這封狀紙后,第一時間叫來了師爺,將狀紙遞給師爺,問道“李師爺,這份狀紙后面的那串聯名中,我看到有兩個人的名字在試崗村村長和里正的前面,這是怎么回事”
李師爺瞇著眼睛思索片刻,恍然道“大人,這兩位是前朝的老秀才,有功名在身的”吳蔚見李師爺的面色微變,想也知道這份狀
紙的分量,果然是封建王朝的堅實擁躉,不過是小小的一個家產分配,竟然能勞動兩位秀才老爺在狀紙上附上大名。
泰州地界果然是人杰地靈,一個小小的石崗村,竟然也能找出兩名秀才。
“大人,石崗村這是在給大人臺階下呢。他們的狀紙雖然到了,原告卻沒到,說白了他們這是不想和大人對簿公堂,這份狀紙看似在告小溪村的余家,可字里行間,引經據典,歷數律例,直指大人判決違背律法。還請大人盡早定奪”
吳蔚平靜地說道“我看出來了,但是他們也沒提用錢財換回地產的法子,我若是按照他們說的,修改了判決,余氏的公道何在”
“大人,石崗村這是打算魚死網破了,依本朝律例,枷棒不上秀才身,他們這次請了兩名老秀才出面,防的就是被威逼,為今之計也只有以理服人這一條可以走了,可大人的判決并無禮法可依,若真的升堂了,此案就要被記載到卷宗里,流傳于世,大人必敗呀”
吳蔚由衷地說道“李師爺,謝謝你替我著想到這一步,但是這幾日我也沒閑著,從張家鄰居那邊收集到了一些證據,我已經掌握了足夠的證詞和人證,證明了余氏具備三不棄的條件,也就是說張波雖然不在了,但張氏一族對還有照顧,撫恤的責任。”
所謂的三不棄對應的是梁朝的“七出”休妻制度,若是女子觸犯“七出”之條,男方就可以將這名女子休了,并且不用退還女子的嫁妝。
但是與七出對應的是三不棄,其中有一條,內容如下與更三年喪者,不去。意思是若是女子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能休棄。”
余氏嫁到張家的時候,張家老翁尚在,如今張家老翁已去世四年了,在這四年當中,張波和余氏并未生下子女,足可以證明余氏是為張老翁守了孝的,反而是次子張波,在這期間和小張王氏生了一個孩子
李師爺聽完,眼前一亮,說道“若是如此,只要余氏愿意,她依舊是張家的兒媳,只要余氏堅持不改嫁,日后從張氏族中過繼嗣子,即可合理繼承張波留下來的祖產了”
吳蔚點了點頭,說道“所以啊,讓石崗村的人來吧。”
李師爺朝吳蔚拱了拱手,滿眼都是佩服,轉身出去了,步子都比來的時候輕快了許多。
李師爺走后,吳蔚緩緩斂去了笑容,這個“三不棄”的由頭,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罷了,若是余氏與張波伉儷情深,甘愿為張波守節,那是余氏的選擇,若是余氏不愿意,那吳蔚絕對不會逼迫她半分。
但吳蔚的心思,不敢露出一點兒,這也是她和張氏宗族談判的最后一點兒籌碼了
余氏當年帶過來的嫁妝,早就花光了,張家在縣城的民居也被張濤輸光了,唯有從張氏一族多爭取來一些,給余氏做保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