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這幾年,是趙貞人生的輝煌時刻,也是太后蕭云懿人生的輝煌時刻。
母子齊心協力,改革內政,一切有條不紊。
整個魏國看起來非常平靜,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殺戮,也沒有激烈的政治斗爭。宮中的這兩位主子,魏國的兩位實際掌權者,相處十分融洽。從后宮到前朝,一切平穩有序。
這看起來,似乎太平常了,少了點驚心動魄,波譎云詭,或者陰謀陽謀。然而這正是政治清明的體現。真正高明的政治家,本就無所謂什么陰謀詭計,明算暗算。除非必要,也絕不愿隨意掀起爭斗,或使用武力。正是那句,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是做一切事業的基礎。只有政局穩定,國家和平,百姓才能夠安居樂業,國力才能日漸強盛。此時的北邊,燕國人和鬼方正連年交戰,東邊的齊國,正陷入儲位之爭。而西邊的秦國則自恃強大,安于守成,魏國則占據天時地利,在改革的催動下漸漸崛起。
趙貞哪怕是前世,明知和蕭云懿有殺父殺母之仇,仍選擇了和解,正是因為如此。
他的目光胸懷,從來都不在一個小小的魏國,而在于北方中原,甚至是長江以南。他想做個一統天下的雄主。
他要做的事太多了。
均田地,讓流民百姓,有田可耕有地可種。
薄賦稅,輕徭役,讓百姓能夠安于田地,不受饑餓寒凍之苦,不用四處流竄乞食。
嚴律令,頒布完善的法典,讓所有人,上至貴族,下至平民,都必須依律行事。
定賞罰,讓有功者得賞,有過者得罰。
整頓吏治,選拔人才,讓朝廷有人才可用。
這些事,說來簡單,史書上寫的清楚明白,歷來英明的帝王,也都是如此。然而做起來,卻絕不是想象的那樣容易。要勤勉,要克制自己的私欲,私心,要克服自己的偏見,要時刻保持理性、公正。要有舍我其誰的魄力,拍板定案的果決,還要有敢于承擔任何責任和后果的勇氣。
蕭云懿顯然是個心胸極開闊,野心很大,且極優秀的政治家,趙貞和她有著同樣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景泰五年,朝廷頒布均田令,計口授田。
這里的田,指的是露田,其實就是無主的荒地。趙貞登基前,魏國經歷了多年的動亂,造成了許多田地荒蕪。均田的設想,最先乃是由中書令李謖上疏提出。李謖上奏疏,建議朝廷以戶為單位,將這些荒地分給百姓耕種,由百姓自行開墾。
太后看了奏疏,十分贊賞,當即采納了建議。然而最初,這封奏疏并未引起什么風波,因為,均田之事其實早就不是第一次提了。朝廷將田地分給百姓去耕種,讓他們去開墾,問題是,誰愿意去呢荒地一直荒在那里,這種事,各州郡早就有倡導,但始終沒有百姓愿意去開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