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們都知道原因所在,李謖的奏疏中,有后半句話沒說出來,太后思量片刻,直接道“那就將這些田地分給他們,讓百姓自己去開墾。耕作滿一
定的年限后,便歸開墾的人所有,官府發給他們地契。”
這話一出,太后身邊的大臣們個個都震驚。
有人出言反對,稱此舉會動搖朝廷的根基。
太后直接駁了回去“朝廷的根基,若是因為這幾塊荒地就輕易給動搖了,那也算不得什么朝廷。我意已決,你們盡快起草方案吧。”
太后將這件事交給李謖,讓他負責。
很快,這事就在朝廷里鬧的沸沸揚揚。
許多人反對,但李謖,還有一些太后的信臣,堅決支持。反對的聲音到底是抵不過太后的堅決強勢,有人又去攛掇趙貞,想讓趙貞去反對。然而趙貞和太后,在政治理想,和政治觀點上,是十分一致的。趙貞不但支持,而且積極參與此事,很快就和太后統一了戰線,母子二人,日日在太和殿,針對均田之事,召集李謖等大臣商議。
太后拿著中書臺擬定的方案,看了一遍,問道“為何只有男子能獲得授田女子為何沒有”
李謖解釋說“女子體力弱,大多從事桑麻織作等事,無法從事田間耕種,因此未計入授田。”
太后道“女子雖大多從事桑麻織作,可也有不少在田間勞作。若是是家里沒有男人,比方一個家里只有寡母,帶著女兒,或是一個女子,她丈夫待她不好,將她趕出門,難不成就沒有她們的田地了那叫她們如何生活只要授給她們田地,不論她們種些什么,哪怕只隨意撒些種子,也總能有一些收獲。何況越是這樣的女子,越是勤懇吃得苦,田間勞作不比男人差。這一條不好,不論男女,已婚未婚,只要年滿十六歲,均可獲得授田。女子守寡,只要她向官府去申請,也要分給她們田地。女子體力較弱,可以少分一些,男子以四十畝為限,女子就以二十畝為限,以免耕種不及撂荒。田地有休耕,實際授田數按休耕周期,授以倍田,同時再授給他們桑田。凡所授之田,禁止買賣,年老或身死之后,需還給官府。防止世家大族趁機兼并土地。其子女若需要田地,重新向官府領取授田。讓那些小田主們,也能授田。家里有奴婢和耕牛的,按奴婢和耕牛數計算。”
關于給奴婢和耕牛授田這條,也引起了爭議。
大臣楊思效不太贊同“這些田地是授給百姓的,若是有奴婢和耕牛的人,也能過得授田,豈不是那些世家大族也能授田這樣一來,田地不還是到了那些大族手中那些大族不從事耕種,他們奴仆眾多,他們占有了田地,百姓豈能有田地”
李謖倒支持太后的提議“大族名下,多是佃戶在耕種。授給有奴仆的小田主,不授給佃戶。佃戶能以百姓的身份獲得田地,自然不會再依附大族。”
蕭云懿道“小田主們,雖然家中有奴仆,大多也是要從事田地間勞作的,只是境況比沒有田地的人稍好些罷了。可以給他們授田。那些大族本就占的有田地,要想從他們手里把田奪回來,恐怕會得罪的人太多,正好給他們手中既有的田地合法,免得他們生事。只要那些佃戶都不再為他們耕種,就夠他們傷神
的了。雖然是改革,也不能樹敵太多。讓那些中小田主、貴族們都能獲益,更有利于均田之策的施行。再好的政策,若是施行不下去,那也是無用的。”
太后講話總是干脆利落,擲地有聲,有條不紊,一開口,三兩句就定了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