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非遺申報3
這一片民族居住地區,有一種小孩一出生會說話就會跳舞,會走路就會唱歌的說法。也就是說,在很久以前,這一帶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對于歌舞還是很感興趣了,也是很擅長的。
而歌舞,就是以蘆笙及蘆笙舞為主。可是后來,也不知是為什么,大家對于蘆笙和蘆笙舞都慢慢地疏遠,不再熟悉,也一再跳了,而吹蘆笙的男孩更是越來越少。
在很久以前,就像仰亞一樣,大家覺得這個小孩在吹蘆笙方面有一定天賦,或者說是可塑之材,那就從小兩三歲就開始培養了。仰亞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具體培養他的,就是仰亞的爺爺。
而蘆笙舞,大多數以女孩學跳蘆笙舞為主,所以,也就有那三四歲的小女孩,每逢村寨里節慶和喜事時,都會被自家的阿媽、奶奶以及姐姐等為她們穿上盛裝,開始跟著奶奶或者阿媽,開始跳蘆笙舞了。有的沒有奶奶、阿媽帶的,也會跟著家族中的姐姐們一起跳。
特別有趣的是,有那些沒有女孩的家里,而奶奶或者阿媽又提前做好了女孩子的盛裝,也有阿媽或者奶奶們,把自家的男孩裝扮成女孩的樣子,穿上盛裝一起參與跳蘆笙舞。這在村寨里也是可以的,不會引起人們的笑話,跳舞的男孩,當然也是那些本身也喜歡跳舞的孩子。如果自己不喜歡,那是抓不來的。
這主要在于,大家欣賞的不是男孩女孩,而是欣賞她他們的舞步,還有就是他們身上穿著的盛裝,那是代表著自家奶奶或者阿媽的繡花手藝。
今天,王波他們要拍攝的,也就是包括這些在內的一種自然的蘆笙及蘆笙舞在廣大村民中的一種自娛自樂的民族文化效果。所以,要把從小孩到大人,從田間地頭到團圓舞舞場在這里,也就是村寨里的曬谷場。可是,這以前可不是叫曬谷場,而是叫蘆笙場。也就是村寨里各種蘆笙喜慶活動中,所有村民集中跳蘆笙舞的場合。
另外,和蘆笙場匹配的,還有起鼓場;起鼓場,從名字就可以知道,就是起鼓的地方,就是開始跳蘆笙舞時,第一聲鼓響起的地方。
起鼓場,在這個寨子的最高處,在很久以前,這一帶還有鼓藏堂、有活路頭家,同樣也有起鼓場。每逢村寨里大型喜慶活動要吹蘆笙、跳蘆笙舞的,必須先由鼓藏頭在起鼓場上敲響第一聲木鼓,并由鼓藏頭家未出嫁的女兒如果沒有的話,也可以由本家侄女代替。在起鼓場上跳起第一曲蘆笙舞,然后其他的女孩和婦女們才能跟著跳起來,然后才又慢慢地轉到蘆笙場上來,大家一起跳蘆笙舞。
而起鼓場、鼓藏頭、鼓藏堂、活路頭、寨佬、理佬等,也都是在大革命時才取消的。
現在,要重新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必須把這些也都重新啟用起來,也就像縣里明確說的,這次大型蘆笙暫不比賽,重新設立錦雞王等的蘆笙舞專門職稱一樣。
所以,這一切都是王波他們要拍攝的東西。
第二天早上,一起過來的所謂的趙主任、劉股長等都回去了,具體的工作都由王波他們電視臺的拍攝小組來完成。最后編輯出專題宣傳片,再交給縣里審批。
送走了領導們后,這對于王波他們的工作還更好開展一些,因為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指手畫腳。
“仰亞老師,這是我們在縣里找到的一個比較熟悉蘆笙舞文化的老專家提出來的,你看,這些,還有什么你要修改嗎”
“呵呵,我還能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啊,這些,有好些,我以前也是聽老人們說起過。都沒親眼看見過,他們能這樣系統的提出來,就不錯了,要是我,還不一定能夠提得這么詳細呢。”
“那你看,這些涉及到的場景和相關的人員,能找到嗎比如鼓藏頭、活路頭、寨佬、理佬等”
“呵呵,這些人是肯定找不到了,從我們出生,到懂事以來,也只是聽說過有這么回事。現在,哪里還會有這樣的人啊。特別是鼓藏頭這個人,他是由最先遷徙到這個地方的那一個家族或者部落中,最有能力的人來承擔。然后才由他傳給他的后人中最有能力的人。”
“那你知道,原來的這個人到底是哪個姓的,又是哪個家族的”
“好像就是我們這個姓吧也聽說,我們這個姓,就是最早遷徙到這邊來的。”
“那看來,我們也只好找一些寨子里的老人來,大家商量著,暫時決定一些人來扮演這些相應的人物,這樣我們的拍攝也才能進行得下去啊。”
經過仰亞、王波他們一早上的努力,總算是和村寨里幾個老人一起,把這件事情定下來了。
其實,很久以前,本村寨里的鼓藏頭就是仰亞爺爺的阿爸。后來,也有說要把鼓藏頭傳給爺爺,可是后來有了變化,這事也就這樣不了了知。
而現在,幾個老人都覺得,現在的仰亞,很有當年他爺爺的威望,在村寨里也很有號召力,這個鼓藏頭,就由仰亞來繼承了。特別是村寨里仰亞回來后,重新成立了蘆笙隊以后,仰亞事實上也已經在領導著大家朝前走。
仰亞一再推辭,希望村子里的幾個老人出面來承擔這份責任,可是,大家都一致以為,仰亞是最合適的人選。
有這個結果,是王波他們也不想到的,而這個結果,卻是王波他們最想要的。
“哎呀,仰亞老師,這是大家對你的一種信任啊,我們也覺得你是最合適的人選,要不你就先承擔這幾天我們拍攝期間的這個帶頭人吧,等我們把這次專題片順利完成以后,你們再重新選出新的鼓藏頭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