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森的出現不止是讓姚冬緊張了一瞬,他相信其余隊伍的選手也能感受到緊張的氣息,以及場上瞬息萬變的動態。
隨著混泳接力的隊伍上場,游泳池邊上頓時變成了運動員開大會。每一支隊伍都有4個人,一組預賽是8支隊伍,打眼望去跳發臺前頭光是參賽者就多達32人,這樣的規模是單人游泳項目不能相比的熱鬧。
可內行不止是看熱鬧,羅銳依次掃過那一張張青春帥氣的面孔,盤點各國、各隊的陣容。
“美國連伊森都放上來了。”方行的技術特點主要就在蛙泳上頭,了解伊森的實力,“咱們隊里唯一能和他一戰的就是樂意了。”
“伊森是不是放棄了一項個人項目”羅銳問。
“對,放了一個個人,上了兩個混泳。”方行回答。
“果然。”羅銳心領神會,游泳池邊任何風吹草動都是接下來的風向標。這一回是他們首體大賭對了,現在每個隊伍都在快速發展多人項目,運動員盡可能地挖掘第二泳種,這才是未來的大趨勢。
飛魚隊的探路者就是姚冬,姚冬同樣也放棄了一個項目,但是他多上了兩個。這不是指導失誤,是大勢所趨。
場上,米義作為仰泳出發已經下水,其余的隊員都在后面的休息椅旁邊排隊。由于仰泳的出發姿勢和其余3種泳姿完全不同,所以混泳項目當中仰泳都是出發位置,米義是隊里的仰泳第一人,姚冬排在第2位置,心里默默地打鼓。
米義、大蕭和葛嘉木都是專項選手,就自己是“一腳踩兩船”,這速度可別在自己這里翻了。
哨聲響起,他面前的米義進入了出發準備,兩只腳踩在池壁上,面向跳發臺,兩只手緊緊地抓住跳發臺下頭的金屬欄桿。姚冬剛好能和米義眼神接觸,這是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泳種,從10歲之后他就沒怎么精進過仰泳了。
光是出發這一個姿勢,姚冬就十分不習慣。其余的泳姿都是面向水,只有這種是背向池水,像是用后腦勺探路。
或許是他的擔憂全在眼神里,被米義注意到了,兩人眼神交接時姚冬看到米義朝他笑了一個,仿佛親口對他說話。
放心,有我呢,第一棒絕對不給你拉下。米義確實是想安撫小冬,跨泳姿比賽的確容易讓人忐忑,要是讓他去游蝶泳,恐怕還沒上場就坐立不安。但他這會兒已經沒有任何機會和小冬說話,他的比賽迫在眉睫。
再一聲哨響,米義收攏雙臂,身體上抬浮出水面,團身收腿。
姚冬的注意力分成了兩股,一股給米義,一股給左邊氣勢十足的伊森。眼睛眨動的剎那比賽已經開始,米義的身體呈現出一個反向弓形,不是魚躍式的入水,反而像田徑場上的背越式跳高
出發了姚冬渾身一震,他的第一次混游比賽開始
“加油加油”場上從安靜變成沸騰,不少觀眾今天最想看的就是混泳比賽。一個項目里能看到4種不同的姿勢,無論是技術性還是觀賞性都讓人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