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度目露遺憾,“那就請您列出貝桑松神學院的相關典籍內容。如遇您記不清了,附注書籍名稱,我會盡力去找原作。”
于連這是什么反應你究竟在遺憾什么
指望我回答什么我難道會為了三百英鎊年薪,幫助你打劫梵蒂岡的藏書室
雖然極度厭惡教廷,但真沒想搞出瘋狂劫書事件。
不想,不問,也不聽。
于連抄起滿載題目的筆記本,以最快速度幾近瞬移到五米外的另一張書桌邊。企圖以短短的五米距離阻隔布蘭度的“奇思妙想”攻擊。
俗語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讓他說,布蘭度一思考,家庭教師就腦殼疼。
此時,于連可以確定他工作內容超出了對家教的要求,隱約察覺到布蘭度需要的不是家庭教師。
以那些借閱給他的報刊書籍來看,這是在培養一位助手或合伙人嗎
“您隨意使用書房,我先處理一些雜事。”
布蘭度沒有繼續停留,讓于連有獨立空間消化一下復雜情緒。
返回朗博恩的第二天,有不少事要處理。
先去找了瑪麗。就她關心的讀書疑惑,提了一些看法。
布蘭度表示自己有不少事要做,無法隨時為瑪麗解惑。
每周一次,盡力給她答疑書本問題。并非不重視瑪麗,而是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
瑪麗平時看書產生的疑惑,不妨先找班納特先生談一談。
經過昨天的晚餐故事會,她對父親的畏懼感少了些許,如今能試著主動提問,也能與母親、姐妹們聊聊天。
人的性情不同。
有的人獨立,完全不在意他人目光,不在乎是否與他人建立連接,反而非常享受孤獨。
瑪麗看似獨來獨往,實則渴望被關注。
既然她有這樣的想法,鼓勵她與家人多接觸。不嘗試就無法建立親近關系,無法讓現在的她獲得快樂。
嘗試過后,說不定會有變化。
瑪麗可能變得擅于社交,也可能發現其實一個人徜徉書海的滋味很美好。那都是后話。
不過,布蘭度也建議瑪麗不必全盤接受別人的觀點。
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人與人的思想亦然。
讀書不必死記硬背,或照本宣科他人的理念。多看,多聽,多思,得出自己的觀點。
這就是為什么不給瑪麗送大部頭的神學書,而送了一堆其他各種類型的書籍。
不必把思考范圍圈定在冗長的神學論著中,拓寬她的視野,讓她看到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
幸而,以班納特家的寬松環境可以接觸不同方面的知識。
在這個方面,班納特先生不似社會上的某些老古板,沒有對于女兒的閱讀設置諸多限制,他不認為只有閱讀宗教書籍才能養成良善性情。
默許女兒們讀各種各樣的書,伊麗莎白一直能進出父親的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