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在于每個人對「默許」的理解不同。
班納特先生在大女兒、二女兒小時候,有悉心教導過她們一段時間,父女之間的關系親近。
瑪麗卻沒有得到相同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父親的“默許”只感受到了“默”的那一面。沉默與不交流滋生出生疏與畏懼,怎么可能自行感悟“許”的那一面。
直到班納特先生打破了既定的行為模式,讓瑪麗有了直觀感受,她才能做出改變。
布蘭度鼓勵推動了這種改變,也坦言自己不一定能給瑪麗正確答案,人終究走出一條自我探索之路。
瑪麗一一記下,表明會認真想一想,先抱著問題集去找父親了。
布蘭度則是帶著疑惑,敲響了簡與伊麗莎白的房門。
無需多話,經過昨天的家庭聚會,三人已經達成共識都是「妹妹矯正聯盟」的一員。
“我有一個問題,凱瑟琳與莉迪亞不喜學習,平時對什么感興趣”
布蘭度明白人與人的差異,不是誰都喜歡讀書。
也不必要求兩個小姑娘精通所謂的“淑女技能”,只要能掌握常識就行。
出于責任,作為家人會為她們一些其他選項,而不是看眼著她們無所事事。
布蘭度想找出兩個小姑娘的興趣愛好。
“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除去休息吃飯與上課,又不用做任何家務,她們每天至少有四五個小時的空閑,總不能一直發呆吧又在做些什么呢”
這個問題,伊麗莎白只能回答一半。
“兩人一有空就往外竄,與朗博恩的姑娘們湊到一起閑聊。她們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
事實上,話題翻來覆去就那幾樣
誰的衣服鞋帽更好看,這村那鎮的情感糾葛,道聽途說的外部傳聞等等。
凱瑟琳與莉迪亞能夠參與的閑談群,所聊的話題基本是車轱轆話。
來來回回的中心內容不變,詭變的部分多是傳話者的添油加醋。
伊麗莎白與兩個妹妹有六七歲的年齡差,有些看不懂現在的小女孩。
回想自己的十二三歲,對于村頭閑話毫無興趣。看向簡,問“姐姐,你以前能從中那樣的聊天中找到樂趣嗎”
簡搖頭,與伊麗莎白一樣,更樂意待在家中。
以前用編織刺繡打發時間,或是協理父親清點地產賬目。如今有了園藝的喜好,與土地、植物打交道令她更心情舒暢。
簡“每個人性格不同吧。”
布蘭度沒有憑空臆斷,請簡與伊麗莎白有時間的話,留意兩個妹妹參與了哪些八卦話題,具體內容又有什么。
即便那些聊天話題再無趣,也能依據去判斷兩個小姑娘的思維習慣與偏好。
她沒閑著,開始觀察朗博恩及其周邊村鎮。
英格蘭鄉村生活與海濱度假勝地必然存在差異性,更與新聞報刊上常見的大都市倫敦有差異。
也許能發現什么有趣之處
這樣想著,先去拜會了隔壁麥里屯的腓力普一家。那是班納特太太的妹妹、妹夫家。
插入書簽